章帝看了太后的诏书,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又跑去跟太后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给舅舅们封侯,就跟给皇子封王一样正常。太后您确实是谦虚,但怎么能单单不让我给三个舅舅一些恩惠呢!而且卫尉舅舅年纪大了,另外两个校尉舅舅又身患重病,如果现在不封侯,以后我肯定会后悔,不如趁着现在吉利的时候封了,就别再拖了。”
太后回复说:“我反复琢磨这件事,就是想把方方面面都顾到,这可不是为了博一个谦让的名声,让你背上不施恩的坏名声!以前窦太后想封王皇后的哥哥,丞相条侯就说:‘高祖定下规矩,没有军功不能封侯。’现在马氏家族对国家没立过什么功劳,怎么能和阴氏、郭氏这些帮着汉朝复兴的家族相比呢!我常听人说,富贵人家要是爵位、俸禄太多,就像一棵树结了好几次果子,树根就会受伤。再说大家想封侯,不就是为了能好好供奉祖先,保证自己生活富足吗?现在咱们祭祀有太官供应祭品,衣食有御府提供物资,这难道还不够吗,非得要一个县的封地?我已经想清楚了,你就别再劝我了,真正的孝顺,是要让父母安心。现在天灾不断,粮价又涨了好几倍,我每天都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个时候要是先忙着给外戚封侯,这不是违背我这个当母亲的心意吗!我这人向来脾气急,心里有想法就得说出来。你小时候,父母替你做决定;长大了就能自己拿主意。但你现在是皇帝,我因为先帝去世还不到三年,在这期间处理家族里的事,才能自己做决定。要是以后风调雨顺,边境太平,到时候你想怎么办都行,我就含着饴糖逗逗孙子,不再管朝廷的事儿了。”听太后这么说,章帝这才不再提给舅舅们封侯的事儿了。
太后曾给三辅地区下了一道命令:只要是马氏家族的亲戚,要是有人托关系插手郡县的事务,把当地的治安弄得一团糟,就必须按照法律把这些情况上报。太后母亲下葬时,坟墓修得稍微高了些,太后知道后就提出批评,她的哥哥卫尉马廖等人马上就把坟头削矮了。
对于那些为人谦逊、生活朴素、品行端正的外戚,太后不仅会和颜悦色地夸奖他们,还会给他们赏赐钱财、安排官职;可要是这些外戚犯了一丁点儿错,太后马上就会板起脸,进行严厉的斥责。要是有外戚喜欢穿华丽的衣服、追求奢华的车马,还不遵守规章制度,太后直接就不认他们这门亲戚了,并把他们打发回老家。
广平王、巨鹿王、乐成王的车马都很朴素,没有用金银装饰,章帝就把这事告诉了太后,太后立刻就给每人赏赐了五百万钱。这么一来,朝廷上下都被影响了,大家穿衣打扮、日常行为都变得简朴起来了;各个外戚家族也都提心吊胆,甚至比永平年间还要谨慎。太后还在濯龙宫里办了个织室,养起了蚕,她经常去那儿看,觉得还挺有意思。平时,太后还会和皇帝从早到晚讨论国家大事,教小皇子们读《论语》这些经书,讲讲自己以前的经历,每天相处得特别融洽。
马廖担心这种良好的局面维持不了多久,就给章帝上书,劝章帝把德政坚持做下去。他说:“以前汉元帝取消了专门为皇室制作衣物的服官,汉成帝穿洗过的旧衣服,汉哀帝废除了乐府,可奢靡的风气还是没能止住,最后国家走向衰败混乱。这是因为老百姓更愿意跟着实际行动学习,而不是光听嘴上说的。要想改变社会风气,就得从根源上入手。《传》里说:‘吴王喜欢剑客,老百姓身上就多了剑伤;楚王喜欢细腰,宫里就有不少人饿死。’长安有句俗话:‘城里流行高发髻,各地的发髻就有一尺高;城里流行宽眉毛,各地的眉毛就有半张额头那么宽;城里流行大袖子,各地就拿整匹布做袖子。’这话听着像玩笑,但说的都是实情。之前颁布的制度,没过多久就没人遵守了,虽然有些官员不守法,但根源上还是因为京城带头松懈了,下面才跟着学。现在陛下本性就喜欢简朴,如果能一直坚持下去,那么全天下都会歌颂陛下的德行,美好的名声能传遍天地,连神明都会被感动,更何况是推行法令呢!”太后觉得马廖说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想当初,安夷县有个官吏强行娶了卑湳种羌人的妻子,结果被她丈夫杀了。安夷县长宗延追捕凶手追到了塞外,这些羌人害怕被朝廷杀了,就联合起来杀了宗延,还和勒姐、吾良两个羌族部落结盟,组成了盗贼团伙。烧当羌的首领滇吾的儿子迷吾,带着各个羌族部落一起反叛,打败了金城太守郝崇。章帝就下命令,让武威太守、北地人傅育当护羌校尉,并把治所从安夷迁到了临羌。迷吾又和封养种的首领布桥等人联合,带着五万多人,侵犯陇西、汉阳地区。
这年秋天八月,朝廷派行车骑将军马防、长水校尉耿恭,带着北军五校的士兵,还有各郡擅长射箭的士兵,一共三万人去平叛。第五伦上书说:“我觉得,给皇亲国戚封侯,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就行,就别让他们掌握实际权力了。这是为啥呢?因为要是严格按照法律去约束他们,就会伤了亲情;要是偏袒他们,又会违反了国法。我听说马防要去西边打仗,太后心地善良,陛下又特别孝顺,我担心万一出点差错,这事就不好收场了。”但章帝没听第五伦的劝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