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未日,魏文帝在荥阳打猎,接着向东巡视。九月,甲辰日,魏文帝到达许昌。
这时,蜀汉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现在主上年幼弱小,刚刚即位,应该派遣大使重新申明与吴国的友好关系。”诸葛亮说:“我思考这件事很久了,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一直到今天才找到。”邓芝好奇的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笑着说:“就是你啊。”于是派遣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去吴国修复两国的友好关系。冬季,十月,邓芝到达吴国。当时吴王还没有与魏国断绝关系,因此犹豫不决,没有及时接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上表请求接见,他说:“我今天前来,不只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吴王接见了他,还说:“我确实愿意与蜀国和亲,但担心蜀主年幼弱小,国家版图狭小,势力受到逼迫,被魏国乘机进攻,不能自我保全罢了。”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拥有四州的土地。大王是当世的英雄,诸葛丞相也是一时的俊杰;蜀国有重重险要的地势,吴国有三江的阻隔。结合这两方面的优势,两国之间互为唇齿,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这是自然的道理。大王现在如果向魏国臣服,魏国必定会向上要求大王入朝拜见,向下要求太子去做内侍,如果大王不服从命令,魏国就会以讨伐叛逆为名前来进攻,蜀国也会顺流而下伺机进军。这样一来,江南的土地就不再归大王所有了。”吴王沉默了很久才说:“你说得对。”于是与魏国断绝了关系,专门与蜀汉联合。
这一年,蜀汉后主立妃子张氏为皇后。
公元224年
春季,三月,魏文帝从许昌返回洛阳。
当初,自汉献帝初平年间以来,学术教育事业衰败废弛。夏季,四月,魏国开始建立太学,设置博士,依照汉代制度制定《五经》考试的方法。
这时,吴王派遣辅义中郎将吴郡人张温到蜀汉访问,从此吴、蜀两国使者往来不断。凡是遇到适宜的事情,吴王常常让陆逊告诉诸葛亮;又刻了印信放在陆逊那里,吴王每次给蜀汉后主及诸葛亮写信,常常先给陆逊看,若是有措辞轻重、可行与否等不妥当之处,就令陆逊修改审定,然后用印封好发出。蜀汉又派遣邓芝到吴国访问,吴王对他说:“如果天下太平,两国君主分别治理国家,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也没有两个君王。如果兼并魏国之后,大王不能深刻领悟天命所归,那么君主各自发扬美德,大臣各自尽忠职守,双方就要擂起战鼓,那时战争才刚刚开始呢。”吴王大笑说:“你的真诚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秋季,七月,魏文帝向东巡视,再此前往许昌。魏文帝想要大规模出兵讨伐吴国,侍中辛毗劝谏说:“如今天下刚刚平定,土地广阔,百姓稀少,却要征调他们打仗,我实在看不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先帝多次发动精锐部队,每次都临江而返。如今军队没有比过去增加,却要重复先帝的做法,这不是容易的事。现在的计策,不如休养百姓,开垦荒地,十年之后再用兵,那样就可以一举成功,不必再次征调兵役了。”魏文帝说:“依照你的意思,是要把敌人留给子孙吗?”辛毗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把商纣王留给周武王去消灭,就是因为知道时机未到。”但是魏文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留下尚书仆射司马懿镇守许昌。八月,魏文帝组建水军,亲自乘坐龙舟,沿着蔡水、颍水,进入淮河,直达寿春。九月,魏文帝到达广陵。
眼看魏军来势汹汹,吴国安东将军徐盛献计,在沿江一带竖立木桩,外面裹上芦苇,做成假城池、假望楼,从石头城一直到江乘,连绵数百里,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又在长江上大量部署战船。当时长江水位大涨,魏文帝登高远望,感叹说:“魏国即使有上千群勇猛的骑兵,在这里也用不上,不能图谋吴国啊。”魏文帝乘坐的龙舟,遇上暴风被吹得摇晃飘荡,几乎倾覆。魏文帝问群臣:“孙权会亲自来吗?”群臣都说:“陛下亲征,孙权恐惧万分,必定会发动全国兵力来应对。又不敢把大军交给臣下,必定会亲自前来。”刘晔说:“孙权会认为陛下想用天子的重兵牵制自己,而越过江湖作战的重任在于其他将领,所以他必定会部署军队等待时机,不会轻易进退。”魏文帝的车驾停留了很多天,吴王始终没有来,魏文帝于是撤军返回。这时,曹休上表说得到投降者的供词:“孙权已经在濡须口了。”中领军卫臻说:“孙权依仗长江天险,不敢与我们抗衡,这必定是投降者因为畏惧而编造的谎言!”经过审问投降者,果然是吴军守将编造的。
吴国的张温年轻时就因才智出众而享有盛名,顾雍认为当今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诸葛亮也很器重他。张温推荐同郡人暨艳担任选部尚书。
暨艳喜欢发表清正的议论,弹劾百官,审核三署官员,大多是贬高就低,将他们降职好几等,那些能保住原有职位的,十个里不到一个;对于那些在位贪婪鄙陋、志节卑污的人,都把他们贬为军吏,安置在军营府署中;还常常宣扬别人不光彩的过失来彰显对他们的责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