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壬申日,魏国将汉献帝安葬在禅陵。
辛巳日,明帝返回许昌。
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峙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是坚守不出。诸葛亮就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妇女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表请求出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持节担任军师来节制他。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节到来,敌军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说:“他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想法,之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想向部众显示自己的勇武罢了。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制服我们,何必千里迢迢去请求出战呢!”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处理事务的繁忙程度,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回答说:“诸葛公早起晚睡,处罚二十以上的案件都亲自批阅;所吃的食物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身边的人说:“诸葛孔明吃得少、事务繁多,他活不了多久了!”
这时,诸葛亮病重,汉后主派尚书仆射李福前去探望,顺便咨询国家大计。李福到后,和诸葛亮交谈完毕,就告辞离去了,几天后又返回。诸葛亮说:“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近来我们虽然连日交谈,但还有没说尽的事,再来也是要决断这些事。你所问的事,蒋琬合适。”李福道歉说:“之前实在是忘了咨询,像您百年之后谁能担任大事,所以特意返回。恳请再问蒋琬之后,谁能接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接着接任。”又问再往后的人,诸葛亮没有回答。
本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撤退。百姓跑去告诉司马懿,司马懿率军追击。姜维让杨仪调转旗帜、擂响战鼓,好像要向司马懿进攻,司马懿收兵后退,不敢逼近。于是杨仪排列阵势离去,进入山谷后才公布丧事。百姓为此编了谚语说:“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司马懿听说后,大笑着说:“这是因为我能预料活人的行为,不能预料死人的缘故啊。”司马懿巡视诸葛亮的营垒遗迹,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击到赤岸,没追上就返回了。
起初,蜀汉前军师魏延,勇猛过人,善于安抚士兵。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总是请求带兵一万人,和诸葛亮分道进军在潼关会合,就像韩信当年的做法,诸葛亮制止不许。魏延常说诸葛亮胆小,感叹遗憾自己的才能没能充分发挥。杨仪为人干练机敏,诸葛亮每次出兵,杨仪总是规划部署,筹措粮草,不用反复思考,很快就能办妥,军队的调度安排,都由杨仪负责。魏延性格高傲,当时的人都避让他,只有杨仪不迁就他,魏延对此极为愤恨,两人关系如同水火。诸葛亮深深爱惜两人的才能,不忍心偏袒任何一方。
费祎出使吴国,吴主喝醉了,就问费祎说:“杨仪、魏延,都是乡下小子,虽然曾经对时局有过一些微薄的贡献,但既然已经任用他们,形势上就不能轻视。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诸葛亮,他们必定会制造祸乱。你们这些人昏聩不明,不知道防备这点,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为子孙后代谋划吗!”费祎回答说:“杨仪、魏延的不和,源于私人恩怨,并没有黥布、韩信那样难以驾驭的野心。如今正要扫除强大的敌人,统一中原,功业要靠才能成就,事业要靠才能拓展,如果舍弃他们不用,防备他们的后患,这就像担心有风浪就预先抛弃船只,不是长久之计啊。”
诸葛亮病重时,和杨仪及司马费祎等人安排自己去世后的撤军部署,命令魏延断后,姜维紧随其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军队就自行出发。诸葛亮去世后,杨仪保密不公布丧事,让费祎去揣摩魏延的意思。魏延说:“丞相虽然去世,可我还在。相府的亲信官员,可以护送丧事返回安葬,我应当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敌军;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就荒废天下的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要受杨仪的调度,担任断后将领吗!”自己和费祎一起商议留下和撤退的部署,让费祎亲笔写下和自己联名的文书,告知各位将领。费祎欺骗魏延说:“我会为你回去劝说杨长史。杨长史是文官,很少经历军事,一定不会违抗命令。”费祎出门后,骑马飞奔而去。魏延不久就后悔了,但已经来不及了。
随后,魏延派人窥探杨仪等人的动静,发现他们要按照诸葛亮的既定部署,各营依次撤军返回,魏延大怒,在杨仪还没出发时,率领自己的部众径直向南返回,所过之处烧毁栈道。魏延、杨仪各自上表指控对方叛逆,一天之内,紧急文书接连送到朝廷。汉后主向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蒋琬、董允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杨仪等人命令士兵砍伐山林开辟道路,日夜兼程,也紧随魏延之后。魏延先到达,占据南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人,杨仪等人命令将军何平在前面抵御魏延。何平斥责魏延的先头部队说:“丞相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这样!”魏延的士兵知道理亏在魏延,所以没人愿意为他卖命,就都溃散了。魏延独自和他的儿子几人逃跑,奔向汉中,杨仪派将领马岱追击斩杀了他,随后诛灭魏延三族。蒋琬率领宫中警卫各营北上赶赴危难,走了几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就返回了。起初,魏延想杀杨仪等人,希望当时的舆论能让自己取代诸葛亮辅政,所以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攻打杨仪,其实没有反叛的意思。各路军队返回成都,实行大赦,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起初,诸葛亮曾上表给汉后主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的衣食自给有余,我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丝毫财富。如果我去世时,不会让家中有多余的布帛、外面有多余的财产,以免辜负陛下。”去世时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丞相长史张裔常称赞诸葛亮说:“诸葛公赏赐不遗漏疏远的人,惩罚不偏袒亲近的人,爵位不能靠无功获取,刑罚不能因权贵而免除,这就是无论贤愚都愿意为他舍身的原因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