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晋武帝下诏说:“从今以后,即使是诏令中想要做的事,以及已经上奏得到批准的事,如果对事情不利,都不能隐瞒实情。”
戊戌日,有关部门上奏说:“大晋从魏接受禅让,应该完全采用前代的历法、服色,就像虞舜遵循唐尧的旧例一样。”晋武帝听从了这一建议。
冬季,十月丙午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这时,吴国永安山的叛贼施但,趁着百姓劳累怨恨,聚集了几千人,劫持了吴主的庶弟永安侯孙谦作乱,叛军向北到达建业,部众发展到了一万多人,在离建业不到三十里的地方驻扎,选择吉日入城。施但派使者以孙谦的名义召见丁固、诸葛靓,丁固、诸葛靓斩杀了使者,并发兵在牛屯迎战。施但的士兵都没有铠甲头盔,很快就溃败逃散了。孙谦独自坐在车中,最终被活捉。丁固不敢杀他,就把这儿的情况报告给了吴主,吴主把孙谦连同他的母亲和弟弟孙俊都杀了。起初,望气的人说:“荆州有帝王之气,这股气会攻破扬州。”所以吴主迁都武昌。等到施但叛乱,吴主便自认为预言应验了,就派几百人击鼓呐喊进入建业,杀了施但的妻子儿女,还说“天子派荆州的军队来攻破扬州的叛贼”。
十一月,晋国开始把圜丘、方丘的祭祀合并到南北郊。
另外,还撤销了山阳公国的督军,解除了对它的禁制。
十二月,吴主回到建业定都,另派皇后的父亲卫将军、录尚书事滕牧留下镇守武昌。朝廷官员因为滕牧是尊贵的外戚,便多次推举他让他劝谏争论,滕皇后的宠爱因此逐渐衰减,吴主又把滕牧迁到苍梧居住,虽然没有剥夺他的爵位,却跟流放是一样的,滕牧在途中因忧虑而死。何太后常常保护滕皇后,太史又说中宫不能更换。吴主相信巫师,所以滕皇后才没有被废黜,只是被供养在升平宫,不再进见吴主罢了,众多姬妾中佩戴皇后玺印绶带的有很多,滕皇后只是接受百官的朝贺和奏疏而已。吴主又派宦官走遍各州郡,挑选将吏家的女子,其中二千石大臣的女儿,每年都要上报姓名,到十五、六岁就进行挑选,挑选没选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宫的女子数以千计,而挑选还没有停止。
公元267年
春季,正月丁卯日,晋武帝立儿子司马衷为皇太子。并下诏说:“近代每当立太子必定大赦天下,如今时运将趋向太平,应当向百姓显示善恶奖惩,使百姓断绝侥幸的念头。小恩小惠,我不采取这种做法!”于是没有大赦。
司隶校尉上党人李憙上奏弹劾前立进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尚书仆射武陔,指控他们各自侵占官府的稻田,请求罢免山涛、司马睦等人的官职,武陔已经去世,就请求贬降他的谥号。晋武帝下诏说:“刘友侵害掠夺百姓的田地,还迷惑朝廷官员,现在将他拷问处死以惩戒那些奸邪谄媚之人。山涛等人如果不再犯类似的过错,便不必追究责任。李憙一心为公,任职行事正直,可以说是国家的正直之臣。光武帝曾说:‘贵戚暂且收敛手脚以回避二鲍。’现告诫百官,各自谨慎行事,宽恕的恩典,不会多次给予!”司马睦是宣帝弟弟的儿子。
对此,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政治的根本,在于刑罚与奖赏,刑罚奖赏不分明,政治怎么能够成功呢!晋武帝赦免山涛而褒奖李憙,在刑罚与奖赏两方面都有失误。如果李憙所说的是对的,那么山涛就不可被赦免;如果他所说的是错的,那么李憙就不值得被褒奖。褒奖他并让他进言,让他进言却不采用他的建议,这就会在下面结下怨恨,上面的威严也会被轻视,这有什么用呢!况且四位大臣罪行相同,刘友被处死而山涛等人不被追究,回避权贵而处罚地位低的人,这能说是政治清明吗!建国初期,却不确立政治的根本,想要把基业传给后代,不也是很困难的吗!
晋武帝任命李憙为太子太傅,并征召犍为人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因祖母年老,便坚决推辞,晋武帝允许了。李密和人交往,常常公开议论他人的得失并严厉指责,常说:“我独自活在世上,看着自己的影子都没有同伴;但我不害怕,是因为我对人没有厚此薄彼的缘故。”(李密为啥没去任职,原因在《陈情表》里有叙述)
本月,吴国大赦天下,并任命右丞相万彧镇守巴丘。
夏季,六月,吴主下令修建昭明宫,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要亲自进山监督砍伐木材。大规模开辟园林,修建土山、楼台,极尽精巧的技艺,工程劳役的花费数以亿万计。陆凯进行劝谏,但吴主不听。中书丞华核上疏说:“汉文帝时期,天下安定,贾谊却独自认为当时的局势就像把火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而人睡在上面一样。如今强大的敌人占据了九州的土地,拥有天下大半的百姓,想要和我国相互吞并,这不仅仅是像汉代的淮南王、济北王那样的威胁,这和贾谊所处的时代相比,哪种情况更紧急呢?如今仓库空虚,编入户籍的百姓失去产业;而北方积蓄粮食、休养百姓,一心向东进兵。另外,交趾沦陷,岭南一带动荡不安,我国前后有隐患,首尾多灾难,这是国家的危难时刻。如果舍弃这些紧急事务,全力从事宫殿修建,要是突然发生不可预料的战乱,就只能放下建筑工事去应对烽火警报,驱使心怀怨恨的百姓去面对敌人的刀刃,这正是强大的敌人所借助的机会。”当时吴国风俗奢侈,华核又上疏说:“如今事务繁多而劳役繁重,百姓贫困而风俗奢侈,工匠制作无用的器物,妇女做华丽的服饰,他们互相效仿,以独自没有为耻。士兵和百姓的家庭,也追随这种风气,家中没有一石粮食的储备,出门却穿着绫罗绸缎的衣服,上没有尊卑等级的差别,下有耗费财物人力的损失,这样还想求得富裕充足的生活,怎么可能呢?”但吴主都不听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