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大夫刘蕃的女儿是赵王世子司马荂的妻子,所以刘蕃和他的两个儿子散骑侍郎刘舆、冠军将军刘琨都被赵王司马伦任用。大司马司马冏因为刘琨父子有才能声望,特意赦免了他们,并任命刘舆为中书郎,刘琨为尚书左丞。又任命前司徒王戎为尚书令,刘暾为御史中丞,王衍为河南尹。
新野王司马歆将要前往藩镇,和司马冏同乘一车拜谒皇陵,趁机劝司马冏说:“成都王是皇帝的至亲,如今一同建立大功,如今应当留他在朝中和你共同辅政;如果不能这样,就该剥夺他的兵权。”常山王司马乂和成都王司马颖一起拜谒皇陵,司马乂对司马颖说:“天下是先帝的基业,您应当维护正统。”听到这话的人无不担忧恐惧。
卢志对司马颖说:“齐王号称有百万部众,和张泓等人相持却不能取胜;大王径直前进渡过黄河,功劳无人能及。但如今齐王想和大王共同辅政。我听说两雄不能并立,您应当借着太妃身体稍有不适,请求回去探望,并把大权交给齐王,以此收拢天下人心,这是上策。”司马颖听从了他的建议。
惠帝在东堂召见司马颖,慰问犒劳他。司马颖叩拜谢恩说:“这都是大司马司马冏的功劳,我没有参与其中。”接着上奏称赞司马冏的功德,认为应当把朝政大权交给他,又陈述母亲生病,请求返回藩国。说完就告辞出宫,不再返回军营,直接拜谒太庙,从东阳城门出发,回到邺城。他派人送信和司马冏告别,司马冏十分惊讶,骑马追出去送司马颖,到七里涧才追上。司马颖停下车道别,泪流满面,只说太妃生病让自己担忧,不谈及国事。因此士人百姓的赞誉都归于司马颖。
司马冏征召新兴人刘殷为军谘祭酒,洛阳令曹摅为记室督,尚书郎江统、阳平太守河内人苟曦为参军事,吴国人张翰为东曹掾,孙惠为户曹掾,前廷尉正顾荣和顺阳人王豹为主簿。孙惠是孙贲的曾孙,顾荣是顾雍的孙子。
刘殷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赡养曾祖母,以孝顺闻名,有人送他谷物布帛,他接受后不道谢,只说:“等将来富贵了一定报答。”长大后,他博通经史,性格洒脱有大志,节俭却不简陋,清正却不孤傲,看上去平和却不可侵犯。
司马冏任命何勖为中领军,董艾掌管机要,又封他手下有功的将领葛旟、路秀、卫毅、刘真、韩泰为县公,把他们当作心腹,号称“五公”。
成都王司马颖回到邺城,朝廷就下诏派使者去重申之前的任命;司马颖接受了大将军之职,却辞让了九锡等特殊礼遇。他上奏论定起义功臣,都封他们为公侯。又上奏说:“大司马之前在阳翟,和叛军相持很久,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请求调运黄河以北官仓的十五万斛米,以救济阳翟的饥民。”他制作了八千多口棺材,用成都国的俸禄购置衣服,收敛祭祀黄桥之战的阵亡士兵,表彰他们的家属,待遇比普通战死士兵高两级。又命令温县埋葬赵王司马伦的阵亡士兵一万四千多人。这些都是卢志的计谋。
司马颖外表俊美但神志不清,不识字,然而性情敦厚,把事情都交给卢志处理,所以能成就美名。朝廷又下诏派使者劝司马颖入朝辅政,并让他接受九锡。司马颖的宠臣孟玖不想回洛阳,加上程太妃留恋邺城,所以司马颖最终推辞不接受。
当初,大司马司马冏怀疑中书郎陆机为赵王司马伦撰写禅位诏书,就把他逮捕,想杀他。大将军司马颖为他辩白,这才得以免死,司马颖趁机上奏推荐他为平原内史,任命他的弟弟陆云为清河内史。陆机的友人顾荣和广陵人戴渊,因为中原多灾多难,就劝陆机回吴地。陆机因为受到司马颖保全的恩德,且认为司马颖有声望,可以和他一起建功立业,于是留下来没走。
秋季七月,朝廷恢复常山王司马乂为长沙王,升为开府、骠骑将军。
东莱王司马蕤,凶暴酗酒,多次欺辱大司马司马冏,又向司马冏请求开府没得到而心怀怨恨,便秘密上奏说司马冏专权,和左卫将军王舆谋划废黜司马冏。结果事情败露,八月,朝廷下诏废黜司马蕤为平民,诛杀王舆三族,并把司马蕤迁到上庸;上庸内史陈钟秉承司马冏的旨意,暗中杀死了司马蕤。
随后,朝廷大赦天下。
东武公司马澹因不孝被流放到辽东。九月,朝廷征召他的弟弟东安王司马繇,恢复他的旧爵,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司马繇举荐东平王司马楙为平东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
当初,朝廷下令给秦州、雍州,让他们召回流入蜀地的流民,还派御史冯该、张昌监督此事。李特的哥哥李辅从略阳来到蜀地,说中原正处在动乱之中,不值得再回去了。李特认同他的看法,便多次派天水人阎式去见罗尚,请求暂且停留到秋天,又向罗尚和冯该行贿;罗尚、冯该答应了。朝廷评定讨伐赵廞的功劳,任命李特为宣威将军,他的弟弟李流为奋武将军,两人都被封侯。皇帝的诏书下达到益州,列出六郡中与李特一同讨伐赵廞的流民,准备加以封赏。广汉太守辛冉想把消灭赵廞的功劳据为己有,就扣下朝廷的命令,不按实际情况上报,众人都对他心怀怨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