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枹罕羌人彭奚念归附乞伏乾归,乞伏乾归任命彭奚念为北河州刺史。
当初,东晋孝武帝亲自执掌朝政后,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有君主应有的气度。但不久后,他便沉迷于酒色,把朝政交给琅邪王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也喜好饮酒,日夜和孝武帝一起饮酒唱歌,不理政务;他又崇尚佛教,耗费的财物极其庞大,他亲近信任的人都是宦官、僧尼。孝武帝身边的侍从,争相玩弄权柄,勾结请托之事盛行,贿赂公开进行,官员的赏赐既混乱又泛滥,刑罚诉讼也错乱无序。尚书令陆纳望着皇宫叹息说:“这么好的家业,难道要被无知小儿毁掉吗?”左卫领营将军、会稽人许营上奏疏说:“如今朝廷各部门的官吏、宫中守卫武官,以及那些随母亲姓氏的仆役、奴婢,原本没有籍贯和门第,却都能担任郡守、县令,有的还在朝中兼任官职;还有僧尼、乳母,争相推荐自己的亲信党羽,又收受财物贿赂,随后就到地方任职、统领部众。这就导致政治教化不公平,无辜之人遭受暴虐迫害,法令禁令不明确,劫掠偷盗之事公开发生。往年陛下下诏,命令大臣们尽情进言规劝,如今各种意见都汇集上来,却没有被采纳。臣听说,佛是清静高远、玄妙虚无的神灵,可如今的僧尼,往往披着僧服,却连佛教五诫这样基本的戒律都不能遵守,更何况更精妙的教义呢?但那些被迷惑的人,却争相恭敬侍奉他们,僧尼又掠夺百姓财物,再用这些财物施舍恩惠,这也不符合佛教‘布施’的本意啊。”奏疏呈上后,孝武帝没有理会。
司马道子的权势遍及朝廷内外,远近官员都争相依附他。孝武帝渐渐感到不满,但表面上还是对他更加优待尊崇。侍中王国宝凭借谗言谄媚的本事,得到司马道子的宠爱,他煽动朝中大臣,暗示尚书省八位长官(八座)上奏,请求晋升司马道子为丞相、扬州牧,授予他黄钺(象征最高军权),给予他特殊的礼仪待遇。护军将军、南平人车胤说:“这是周成王用来尊崇周公的礼仪。如今陛下亲掌朝政,不能和周成王相比;相王(指司马道子)在位,又怎能和周公相比呢?”于是借口生病,不肯在奏疏上署名。奏疏呈上后,孝武帝大怒,同时赞赏车胤坚守原则。
中书侍郎范宁、徐邈被孝武帝亲近信任,二人多次进献忠言,弥补朝政的疏漏过失,指责奸邪党羽。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范宁尤其痛恨他的阿谀奉承,便劝说孝武帝罢免他的官职。陈郡人袁悦之得到司马道子的宠爱,王国宝便让袁悦之通过孝武帝身边的宫女妙音,给太子的母亲陈淑媛送信说:“王国宝忠诚谨慎,应当被亲近信任。”孝武帝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愤怒,借其他事情为由,斩杀了袁悦之。对此,王国宝非常害怕,就和司马道子一起诬陷范宁,把范宁贬为豫章太守。范宁临行前,上奏疏说:“如今边境没有战事,但国库却空虚匮乏。古代让百姓服劳役,每年不超过三天,如今百姓遭受的劳累骚扰,几乎没有三天的休息时间。以至于有的人家生下孩子后,不再抚养;鳏夫寡妇也不敢结婚嫁娶。臣担心国家的忧患,即便用‘把火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来比喻,也不足以说明其危急。”范宁又上奏说:“中原的士民迁徙到江南地区,时间渐渐长久,人们已经安心从事自己的产业。天下所有的人,追溯他们的先祖,都是随着时代变迁而迁徙,为什么到了现在,唯独中原移民不能在江南定居呢?臣认为应当划定他们的封地疆域,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即“土断”政策),让他们成为当地正式百姓。此外,人的欲望没有限度,奢侈或节俭,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如今就连原本清廉的家庭,也大多生活贫困,不是因为他们财力不足,而是因为花费没有节制,人们争相用华丽的物品攀比,没有任何限度的缘故。按照礼仪,十九岁去世称为‘长殇’,因为这个年龄还没成年。如今朝廷规定十六岁为‘全丁’(成年男子,需承担全部徭役),十三岁为‘半丁’(需承担一半徭役),让他们承担的,已经不是孩童能做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伤害天理、使百姓陷入困境吗?臣认为应当把二十岁定为全丁,十六岁定为半丁,这样百姓就不会过早夭折,人口也能繁衍增多了。”孝武帝大多采纳了他的建议。
范宁在豫章郡任职时,派十五名议曹官员前往下属各县,考察地方的风俗教化;同时,对休假返回郡府的官吏,询问他们所属县令、太守的政绩得失。徐邈给范宁写信说:“您判断事务公正恰当,各种政务没有积压,那么官吏就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职责,百姓也不会被虚假的言论迷惑,何必一定要让官员深入乡里,收集那些没有根据的传闻呢!这样做不仅不能带来好处,实际上还会成为官吏掠夺百姓的借口——哪有贤良君子,会干预不属于自己的事务,频繁告发他人的呢!自古以来,想要成为君主或长官左右耳目的人,无一不是小人,他们都是先凭借小小的忠诚,最终酿成大的不忠;先借助小小的信用,最终酿成大的失信,于是导致谗言谄媚之人纷纷进言,善恶被颠倒,怎能不警惕呢?您应当谨慎选拔地方长官(纲纪),一定要挑选贤才来统领各部门,各部门都要有优秀的官吏来掌管文书案卷,再选择公正正直的人担任监察官员,这样官吏的清廉或污浊、有能力或无能力,都会随着事务的处理而显现出来。您只需公平公正地对待事务,何必需要额外的‘耳目’呢?从前东汉明德马皇后,从不和身边侍从谈论政事,可称得上有远见卓识,更何况大丈夫,怎能不能避免这种(依赖耳目)的做法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