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日,桓玄抵达姑孰,派部将冯该等人攻打历阳,襄城太守司马休之环城固守。桓玄的军队截断洞浦,焚烧豫州的战船。豫州刺史谯王司马尚之率领九千步兵在浦上列阵,派武都太守杨秋驻守横江,杨秋向桓玄军队投降。司马尚之的部众溃散,他逃到涂中,被桓玄抓获。司马休之出城迎战失败,弃城逃走。
刘牢之一向厌恶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担心桓玄被消灭后,司马元显会更加骄横,又怕自己功劳名望越来越大,不被司马元显容忍;况且他自恃勇武,拥有强兵,想借桓玄的力量除掉执政者,再等待桓玄的破绽夺取权力,所以不肯讨伐桓玄。司马元显日夜沉迷饮酒,任命刘牢之为前锋。刘牢之多次上门求见,都见不到他,直到安帝出城为司马元显饯行时,才在公众场合与他相见。
刘牢之驻军溧洲,参军刘裕请求攻打桓玄,刘牢之不同意。桓玄派刘牢之的族舅何穆劝说他:“自古以来,手握震慑君主的威势、身负难以封赏的功劳却能保全自身的人,有谁呢?越国的文种、秦国的白起、汉朝的韩信,都侍奉明君、为他们尽力,功成之日仍不免被诛杀,何况是为凶狠愚蠢的人效力呢!您如今战胜桓玄会满门抄斩,战败也会全族覆灭,想靠这种处境求得安全,可能吗?不如彻底改变主意,这样就能长久保全富贵了。古人中,管仲曾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寺人披曾斩断晋文公的衣袖,后来仍能成为辅佐大臣,何况桓玄与您没有旧怨呢!”当时谯王司马尚之已战败,人心更加恐惧,刘牢之采纳了何穆的不少建议,与桓玄暗中往来。东海中尉东海人何无忌是刘牢之的外甥,与刘裕极力劝谏,刘牢之不听。他的儿子骠骑从事中郎刘敬宣劝谏说:“如今国家衰败危急,天下的重任在您和桓玄手中。桓玄凭借父亲、叔父的基业,占据整个楚地,割据晋国三分之二的领土,一旦放纵他侵犯朝廷,桓玄威望确立后,恐怕难以对付,董卓之乱的局面,就要在今天重现了。”刘牢之发怒说:“我难道不知道这些!如今消灭桓玄易如反掌;但平定桓玄后,让我怎么对付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呢!”三月乙巳朔(初一),刘牢之派刘敬宣到桓玄那里请求投降。桓玄暗中想诛杀刘牢之,却与刘敬宣设宴饮酒,展示名家书画共同观赏,来安抚取悦他;刘敬宣没有察觉,桓玄的下属官员们都相视以目,暗含嘲讽。桓玄任命刘敬宣为咨议参军。
司马元显正要出发,听说桓玄已到新亭,便弃船退驻国子学。辛未日,他在宣阳门外列阵。军中突然骚动,传言桓玄已到南桁(朱雀航),司马元显率军想退回宫中。桓玄派人拔刀跟在后面大喊:“放下武器!”士兵们全部溃散,司马元显骑马逃入东府,只有张法顺一人骑马跟随。司马元显向司马道子询问计策,司马道子只能对着他哭泣。桓玄派太傅从事中郎毛泰抓获司马元显,押送到新亭,把他绑在战船前数落罪名。司马元显说:“我是被王诞、张法顺耽误了啊。”
壬申日,朝廷恢复隆安年号,安帝派侍中到安乐渚慰劳桓玄。桓玄进入京师后,假传诏书解除戒严,任命自己为总百揆、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兼任徐、荆、江三州刺史,加授假黄钺。桓玄任命桓伟为荆州刺史,桓谦为尚书左仆射,桓修为徐、兖二州刺史,桓石生为江州刺史,卞范之为丹阳尹。
起初,桓玄起兵时,侍中王谧奉朝廷诏令去见桓玄,桓玄对他以礼相待。等到桓玄辅佐朝政,便任命王谧为中书令。王谧是王导的孙子。新安太守殷仲文是殷觊的弟弟,桓玄的姐姐是殷仲文的妻子。殷仲文听说桓玄攻克京师,便放弃郡城投奔桓玄,桓玄任命他为咨议参军。刘迈去见桓玄,桓玄说:“你不怕死,还敢来见我?”刘迈说:“管仲射中齐桓公衣带钩、寺人披斩断晋文公衣袖,再加上我,就是三件宽容贤才的事了。”桓玄高兴,任命他为参军。
癸酉日,有关部门上奏称会稽王司马道子沉迷饮酒、放纵无度且不孝顺,应当处以弃市之刑,安帝下诏将他迁徙到安成郡;在建康街市斩杀司马元显及东海王司马彦璋、谯王司马尚之、庾楷、张法顺、毛泰等人。桓修为王诞极力求情,王诞得以被流放到岭南。
桓玄任命刘牢之为会稽内史。刘牢之说:“刚投降就要剥夺我的兵权,灾祸要来了!”刘敬宣请求回去劝说刘牢之,让他接受任命,桓玄派他前往。刘敬宣劝说刘牢之袭击桓玄,刘牢之犹豫不决,移驻班渎,私下对刘裕说:“如今我要向北到广陵投靠高雅之,起兵匡扶社稷,你能跟我一起去吗?”刘裕说:“将军率领几万精锐士兵,却望风投降,桓玄刚得势,威震天下,朝野上下人心都已归附他,广陵怎么能到达呢!我会脱下军服返回京口。”何无忌对刘裕说:“我该去哪里?”刘裕说:“我看镇北将军(刘牢之)必定难逃灾祸,你可以跟我回京口。桓玄如果恪守臣子本分,我们就侍奉他;如果不是,我们就想办法对付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