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回部署好军队,约定第二天清晨率领所属军队从御道直接前往台门攻打萧道成。得知事情败露后,就不敢发动进攻。萧道成仍然像以前一样安抚他。王蕴、孙昙瓘都逃跑藏匿起来,朝廷先抓获了王蕴,将他斩首,其余袁粲的党羽都没有追究。
袁粲的典签莫嗣祖为袁粲、刘秉传递密谋信息,萧道成召来责问他说:“袁粲谋反,你为什么不禀报?”莫嗣祖说:“我地位低下没有见识,只知道报答恩情,怎么敢泄露他的大事!如今袁公已经死了,我坚守道义不求活命。”王蕴的宠臣张承伯藏匿王蕴,萧道成都赦免了他们并加以任用。
袁粲平时生活简朴淡泊,但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喜欢饮酒,爱好吟诗作赋,身居重要职位,却不肯处理政务;下属官员每次前往请示决断事务,他有时还高声吟咏来应对。他闲暇时就高枕而卧,家中没有杂乱的宾客,不与外界事务接触,因此最终遭遇失败。
裴子野评论说:袁景倩(袁粲),是民众所敬仰的国家杰出人才,接受了先帝托付的重任;他的智慧不足以铲除奸邪之人,权力不足以应对变故,在国家衰败之际,不能扶助危局。等到国家政权摇摇欲坠,朝代即将更替之时,在小小的石头城内,不惜牺牲生命也不推辞,这只是坚守了普通人的气节,却没有成为国家栋梁的才能!
甲戌日,朝廷实行大赦。
乙亥日,朝廷任命尚书仆射王僧虔为左仆射,新任中书令王延之为右仆射,度支尚书张岱为吏部尚书,吏部尚书王奂为丹阳尹。王延之是王裕的孙子。
刘秉的弟弟刘遐担任吴郡太守。司徒右长史张瑰,是张永的儿子,因父亲去世在吴郡守丧,张家向来豪强大盛,萧道成派张瑰伺机除掉刘遐。恰逢刘遐召张瑰前往太守府,张瑰率领十多名部曲径直进入书房,擒获刘遐并将其斩首,郡中无人敢有异动。萧道成得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张瑰的堂叔、领军将军张冲,张冲说:“张瑰以全家百口的性命做赌注,这一出手就大获成功了。”萧道成立即任命张瑰为吴郡太守。
萧道成转移到阅武堂驻扎,仍然把重兵交给黄回,让他率军西进,同时给黄回配备了自己的心腹亲信。黄回向来与王宜兴不和,担心王宜兴告发自己的密谋,闰月辛巳日,黄回借故逮捕王宜兴并将其斩首。各位将领都说黄回手握重兵必定会反叛,宁朔将军桓康请求独自前往刺杀他,萧道成说:“你们有什么可怀疑的!他成不了大事。”
沈攸之派遣中兵参军孙同等五位将领率领三万人作为前锋,司马刘攘兵等五位将领率领二万人紧随其后;又派遣中兵参军王灵秀等四位将领分兵从夏口出发,占据鲁山。癸巳日,沈攸之抵达夏口,自恃兵力强盛,面露骄色。他认为郢城弱小,不值得攻打,声称“想要问候安西将军”,暂时在黄金浦停泊,派人告诉柳世隆说:“我奉太后的命令,将要暂时返回都城。你既然一同辅佐国家,想必能理解我的心意。”柳世隆说:“你率军东下的消息,我们早已听闻。郢城只是个小城,只能自我防守而已。”宗俨之劝说沈攸之攻打郢城;臧寅认为:“郢城兵力虽少但地势险要,进攻和防守的形势不同,不是十天半月就能攻克的。如果不及时进军,会挫伤士气、损害军威,如今顺长江长驱直入,用不了几天就能取胜。一旦攻克都城、摧毁敌军根基,郢城自然无法坚守!”沈攸之采纳了他的计策,打算留下部分军队防守郢城,自己率领主力东下。乙未日,即将出发时,柳世隆派人在西渚挑战,前军中兵参军焦度在城楼上肆意辱骂沈攸之,言语十分污秽。沈攸之大怒,改变计策下令攻打郢城,命令各路军队登陆烧毁城外的村落,修筑长长的围城工事,日夜不停地攻城。柳世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沈攸之无法攻克郢城。
萧道成命令吴兴太守沈文秀统领吴郡、钱唐的军事事务。沈文秀逮捕了沈攸之的弟弟、新安太守沈登之,并诛杀了他的宗族。
乙未日,朝廷任命后军将军杨运长为宣城太守;从此,太宗明帝的宠臣再也没有人留在宫廷中枢任职了。
沈约评论说:“君主身居帝位,深居九重宫殿,与群臣相隔遥远,宫廷门户的守卫职责,本应由专门的官员负责。然而,君主因亲近而产生恩惠,因恩惠而巩固信任,宠臣们没有让人畏惧的姿态,却有易于亲近的表象。孝建、泰始年间,君主独揽大权,但刑罚政令繁杂混乱,难以全面贯通,君主把了解民情、处理事务的权力托付给身边的亲信。这些宠臣能窥探君主的喜怒,揣摩君主的心情,所作所为都迎合君主的心意,行事从未违背君主的旨意;君主认为他们地位低下,觉得他们不会掌握重权。却不知道这些人如同老鼠凭借社庙而显贵,狐狸依靠老虎而逞威,对外没有逼迫君主的嫌疑,对内却能独揽大权,权势倾天下,君主却始终没有察觉。到了太宗明帝晚年,考虑到朝代的兴衰更替,那些有权势的宠臣们惧怕宗室亲戚,想要让年幼的君主孤立无援,以便长久地窃取国家大权,于是制造矛盾,挑起祸端,明帝的弟弟和宗室藩王相继被屠杀,国家政权早早崩溃,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啊!辛丑日,尚书左丞济阳江谧建议授予萧道成黄钺,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