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他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牢牢锁定在列表中段的一个条目上:
1998.12.24京哈线K402次列车无名碎尸案。
他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点开摘要。
案发时间:1998年12月24日。案发地点:京哈线K402次列车,横跨黑、吉、辽、冀四省。案情简述:列车行李车厢发现不明尸块,分部抛弃于沿线四省,死者身份不明,关键物证缺失。主要经办铁路公安干事王某某于案发后第七日意外坠楼身亡,案件调查中断,悬置至今。
横跨四省...分部抛弃...身份不明...物证缺失...经办人坠亡...陆野轻声念出这几个关键词,每一个词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他的职业神经上。这起案子身上,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不寻常气息。
几乎没有犹豫,他动用刚刚获得的最高权限,直接调取了这份尘封二十四年的电子卷宗。
屏幕再次被占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扫描的现场照片。泛黄的黑白影像,模糊的铁路沿线,用粉笔勾勒出的尸块发现位置标记,透着一种年代久远的粗糙与压抑。随后是文字报告,用老式打印机打出,格式简陋,部分字迹甚至有些模糊。
陆野泡了一杯新茶,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他的阅读速度很快,但关键处会反复斟酌。越读,他的眉头皱得越紧。
报告中的逻辑漏洞和不合常理之处,如同暗礁般纷纷浮现:
抛尸点横跨四省,选择的地点都相对隐蔽,且利用了列车停靠的不同站点。这说明凶手对京哈线沿途车站环境、车次停靠时间非常熟悉,甚至可能本身就是利用铁路工作之便行事。但当年的排查记录显示,重点放在了流窜作案人员和社会面有仇杀动机的人员身上,对铁路系统内部的针对性排查力度和深度,明显不足。这是第一个疑点。
他呷了一口浓茶,继续往下看。
死者身份鉴定...依据严重不足。卷宗记载,主要依据是部分残缺的随身物品(一个印有模糊厂徽的旧饭盒,一件打着某矿区家属院补丁的旧工装)以及两名自称是死者的证词。这两名的证词存在矛盾,且后续无法再联系上。没有DNA比对记录(受限于当年技术),指纹在库里也未比中。仅凭这些就草率推定死者为失踪的下岗工人王某,太过武断。这是第二个疑点,也是最大的疑点。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最后一行关于办案人员的信息上。
主要经办人,铁路公安处干事王某某,在案发后第七天,于其居住的家属楼天台坠楼身亡...时间点太巧合了!陆野的手指重重点在第七日这几个字上,案发初期,正是线索汇集、排查方向可能需要调整的关键时刻。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公安,在这个节骨眼上坠楼?
强烈的直觉告诉他,这绝非巧合。他立刻调阅了王干事的人事档案和内部调查报告。
人事档案显示,王干事时年四十七岁,从警二十余年,多次获奖,性格沉稳,家庭和睦,无不良嗜好,不存在自杀动机。
而那份内部调查报告,则显得更为潦草和避重就轻。陆野反复看了三遍,才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两个被刻意淡化的细节:
坠楼前约五天,王干事曾以核查与K402案可能关联的线索为由,越级向处里打报告,申请调阅非其管辖区域的哈尔滨铁路局某重点货场的近期监控记录。申请被上级以超出管辖范围、调查理由不充分为由驳回。
王干事死后,其放在办公室的个人工作笔记本失踪。其家属和多名同事证实,王干事有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工作要点的习惯,但整理遗物时,笔记本遍寻不见。单位内部自查结论为可能遗落或已被本人处理
一个基层干警,为什么要跨区域调阅一个特定货场的监控?他的工作笔记本里到底记录了什么东西,以至于在死后神秘消失?
陆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二十四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那列行驶在京哈线上的绿色列车,以及隐藏在车厢阴影中的血腥与阴谋。直觉如同警报般在他脑中鸣响——这起看似普通的陈年碎尸案,水面之下,必定隐藏着惊人的秘密,其背后牵扯的,可能远不止一桩简单的命案。
他猛地睁开眼,拿起内部保密电话,接通了周婷的线路。
周婷,通知所有核心组员,半小时后小会议室开会。取消所有非紧急事务。
明白,陆队。是有新目标了?周婷的声音带着询问。
陆野看着屏幕上那个冰冷的案件名称,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把我们重启后的第一把火,烧到二十四年前那列风雪夜里的火车上!目标,K402次列车碎尸案!
喜欢刑侦天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刑侦天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