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初三年,这一年可谓是多事之秋。不仅如此,从春天到夏天,洛阳周边竟然连续数月都没有降雨,导致农田颗粒无收,大量的流民涌入京城,祈求官府能够给予赈济。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官府不得不紧急设立粥棚,以救济这些灾民。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艰难时刻,却屡屡传出有官员克扣粮食的消息。这些官员本应是为民解困的使者,如今却成了灾民们的噩梦。太后得知此事后,深感无奈,但她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太后深知我手中还有四名永巷五绝,于是她决定调用其中之二,以解决当前的困境。第一位便是于玄薇,她精通各项人情世故,擅长打探消息并记录下来,简直就是一个汉朝的女和珅。太后将她调派到官府的粥棚进行巡查,希望她能够揭露那些克扣粮食的官员。
果然,于玄薇不负所望,很快就查到了负责赈灾的河南尹之子,私下将官粮倒卖粮商的黑幕。这一发现让太后大为震惊,也让那些克扣粮食的官员无所遁形。
与此同时,于玄薇还无意中听到流民们的闲谈,得知太后夜里常常焚香求雨,甚至还让尚食局将自己的份例减少了一半,只为了能与百姓共度难关。这个消息一经传出,不仅让太后的形象更加高大,也让百姓们对她充满了感激之情。
而我手底下的另一名永巷五绝——周末,同样在这场赈灾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一名户籍统筹人,擅长临时调度宫中之人。在这次灾情中,他迅速组织起宫中擅长医术的人员,前往流民安置点进行防疫工作。
此外,周末还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为流民们提供住所。他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成功地将宫中闲置的房屋用于安置流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同时,他还安排人员将这些房屋进行修缮,确保流民们能够有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周末的这些举措,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流民的居住问题,避免了后宫因流民问题而陷入恐慌,还让整个赈济事务变得井井有条。
就在这期间,部分宗室中人察觉到灾年的动荡局势,便心生一计,以灾年需要宗室共同承担责任为借口,入朝觐见太后,并暗示太后应当将政权归还于安帝。此时的安帝已经成年,刚刚年满十六岁,实际上,这群人真正的目的是想要趁机插手朝政,谋取私利。
恰好这一天玄薇有空,她与我以及其他几位女官一同陪伴在太后身边。当诸王在朝堂上发表言论时,我们便顺手将他们的话语记录在册子上。例如,当济南王说道“陛下春秋已盛”时,他的眼神不自觉地瞟向了尚书台的方向;而乐成王则夸赞自己的儿子“通经史”,似乎有求官之意。这些细节都被我们一一记录下来,为太后应对诸王的言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姚邪也在暗中策划着一场阴谋。他模仿了济南王给封地属官的私信,信中的内容是“若太后归政,我等可联名保你入中枢”。然后,姚邪故意将这封信“遗落”在御史台的门口,让人误以为是济南王不小心掉落的。这样一来,御史们自然会弹劾济南王“结党干政”,使得他陷入被动的局面。最终,济南王只能无奈地灰溜溜地退回自己的封地,不敢再轻易涉足朝政。
邓太后,自永初三年开始,便面临着平定羌乱和安定边郡的艰巨任务。
永初三年之后,羌乱依旧是边境地区的重大祸患,给国家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和损失。然而,邓太后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果断地调整了应对策略,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果敢的决策力。
她毅然决然地罢黜了主张“弃凉州”的邓骘,这一决策彰显了她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和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同时,她慧眼识珠,重用虞诩、任尚等优秀将领,为平定羌乱注入了新的活力。
虞诩在武都郡采取了“增灶计”这一绝妙的战术,成功地迷惑了羌人,使他们误以为汉军人数众多,从而不敢轻易进攻。最终,虞诩率领汉军大败叛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而任尚则运用“骑兵游击”战术,巧妙地瓦解了羌人部落联盟。他率领骑兵灵活机动地穿梭于羌人部落之间,不断地骚扰和攻击,使得羌人无法有效地组织抵抗。在任尚的不懈努力下,凉州的失地逐渐被收复,边境地区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在这段时间里,邓太后始终密切关注着军情,时刻牵挂着前方的战事。她对每一份军报都认真研读,心情也随着战局的变化而时好时坏。长期的操劳和担忧,让她的身体逐渐吃不消,开始出现一些病症。
作为中宫永巷令,我深知太后的身体状况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我时刻留意着太后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她身体不适,便会立刻为她准备参汤,让她补充体力。同时,我也会尽量安排一些时间让太后休息,避免她过度劳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喂,你好,宇宙调停员9528请大家收藏:(m.20xs.org)喂,你好,宇宙调停员9528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