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之前已经有准备,没几天,灶台就砌好了,是连排的双眼灶;晾晒架也搭了起来,用的是竹竿和木料。王超看着眼前的成果,总觉得有些不对劲。灶台的火口布局、锅的悬挂高度,似乎和他印象中(更多来自后世模糊的影像资料)不太一样;那些晾晒架看起来也过于简单,如何适应腐竹揭皮后需要迅速抻展、定型的特殊要求?
他正琢磨着哪里需要改进,马主任领着一个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腰间还系着一条洗得发白围裙的老者走了过来。
“小王,来来来,给你介绍一下!”马主任热情地招呼,“这位是何永福何师傅,可是咱们南水城以前‘何记豆坊’的老师傅,做了一辈子豆腐、腐竹!我好不容易才请动他出山,来给咱们指导指导!”
王超心中一喜,这可是专业人士,连忙上前恭敬地问好:“何师傅,您好!可把您给盼来了!”
何师傅话不多,只是微微点了点头,那双略显浑浊却异常锐利的眼睛已经开始扫视新建的灶台和架子。他走到灶台前,用手摸了摸灶膛口,又看了看锅的悬挂位置,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灶,不行。”何师傅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火膛太浅,抽力不够,火烧不旺,还费柴火。锅吊得太高,火苗舔不到锅底,热力不均,煮浆慢,还容易糊底。”
他又走到晾晒架前,用手摇了摇,摇了摇头:“这架子也太软、太疏。腐竹揭起来,要趁热快抻,架子不稳,一抖就散形。竹竿间距太大,薄薄的腐竹皮挂上去,容易粘连,撕下来就破了。”
王超在一旁听得心服口服,暗道侥幸!自己凭着一点书本知识和模糊印象瞎指挥,差点就把基础打歪了。果然是隔行如隔山!
张保国等人也被何师傅几句话点醒,恍然大悟。
“何师傅,那您看这该怎么改?”王超虚心求教。
何师傅也不客气,拿起地上的一块碎砖头,就在地上画了起来:“灶膛要加深,烟道要这么改……锅要往下放,最好用那种厚底生铁锅……架子要加固,横杆要密,最好用光滑的细竹条或者麻绳……”
在何师傅的现场指导下,张保国带着人立刻开始了改造工作。该拆的拆,该重砌的重砌。王超跟在何师傅身边,一边打下手,一边仔细听着何师傅关于选豆、泡豆、磨浆、煮浆、点浆、揭竹等各个环节要点和诀窍的讲解,很多都是书本上根本没有的、凝聚了老师傅一辈子经验的东西。
他心中感慨万千,系统能给他超越时代的知识和物资,但在这些需要岁月沉淀和实践积累的具体手艺面前,自己依然是个学徒。尊重专业,依靠真正的行家,才是把事情做成的关键。
看着在何师傅指导下逐渐像模像样的新灶台和更加结实适用的晾晒架,王超对豆制品试生产的信心又增添了几分。他知道,有了何师傅这根“定海神针”,技术关的把握就大了很多。接下来,就是等待老陈那边关于豆源的消息,以及准备好试生产所需的其他物料了。
第六十八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