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题:如果你发现同组的工友偷拿公家财物,你会怎么做?
题目简单,却直指基本常识、思想觉悟和品性。王超要筛选的,不是学问家,是能守规矩、有集体观念的一线工人。
笔试之后,是面试与实操。应试者五人一组,由王超、马主任、张保国、何师傅、街道刘副主任共同评议。
面试问题随机而简单:“为什么想来食品厂?”“觉得自己最能吃苦的地方在哪?”“如果分配的工作很枯燥,怎么办?”
实操更是简单粗暴——旁边放着两筐黄豆,一筐混有不少砂石杂质,一筐相对干净。要求是在规定时间内,用手工挑出杂质,看谁挑得又快又干净。
这看似简单的活计,却极考验人的耐心、细心和手指的灵活度。有人毛手毛脚,速度虽快却遗漏不少;有人过于仔细,速度太慢;也有人心态不稳,越急越出错。
王超的目光缓缓扫过考场。他看到了那个“黑皮”的外甥,笔试时抓耳挠腮,挑豆子时心浮气躁,砂石没挑出多少,反而把好豆子弄到了地上。他也看到了那个替女哭闹的妇女的女儿,一个瘦弱但眼神沉静的姑娘,她挑豆子的动作不快,却异常沉稳、精准,面前的豆子几乎颗颗干净。
他还注意到了那个成分好、上过扫盲班的憨厚青年,他笔试答得认真,虽然字歪歪扭扭,但意思表达清楚了。挑豆子时,他用的是一种很巧妙的来回颠簸筛选法,效率明显比别人高。
考核一直持续到夕阳西下才结束。评议组几人关起门来,根据笔试、面试、实操的综合表现,结合家庭成分、政治面貌等背景,进行反复比较、讨论。争论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几个条件相差不大的候选人之间。
“这个成分好,还是团员,就是笔试差了点。”
“那个挑豆子是一把好手,一看就是干活的料,家里也确实困难。”
“马主任,刘主任,王厂长,咱们得统一标准,首要的还是看考核表现,成分和背景是参考,但不能本末倒置。”王超再次强调他定下的基调。
最终,五个名字被确定下来,写在了红纸上。其中,包括了那个沉静的姑娘和那个会用巧法的憨厚青年。而孙科长的外甥和“黑皮”的外甥,均名落孙山。
当录取名单被张贴在厂门口时,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落选者中,有唉声叹气的,有不服气想理论的,但在街道干部和明确的考核标准面前,也终究无可奈何。入选者及其家人,则是欢天喜地,仿佛已经捧上了金饭碗。
王超站在办公室窗口,看着名单下聚集又散去的人群,脸上并无太多喜悦。他知道,这五个人的入选,只是开始。如何安置、如何培养,如何让他们真正融入食品厂,成为发展的新动力,是接下来的课题。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招工,他成功地在食品厂,乃至在南水县一部分人心中,树立起了一道“硬规矩”和“铁门槛”。这道门槛,不看出身,不看关系,只看能力和品性。这为他后续的管理和改革,扫清了许多潜在障碍,也初步奠定了他在这个集体中,超越年龄的权威。
风波的浪潮暂时平息,但王超知道,水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他需要更加谨慎,也更需坚定。
第九十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