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跟班们在一旁一一告诉了他这些农具的名称和用途。宝玉听后,点头感叹说:“难怪古人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原因就在这里啊。”
说着,他们又来到一间房子前,看见炕上放着一架纺车,宝玉又问小跟班们:“这又是什么?”小跟班们又给他解释了纺车的用途。宝玉听后,便走上前去转动纺车玩耍,觉得很有趣。
这时,一个大约十七八岁的农村姑娘跑了过来,嚷嚷着:“别弄坏了!”众小跟班连忙大声喝止她。
宝玉赶紧放手,陪着笑说:“我是因为没见过这个,所以想试试。”
那姑娘说:“你们哪里会弄这个!让开,我纺给你们看。”
秦钟暗暗拉着宝玉笑道:“这个姑娘真有意思。”
宝玉一把推开他,笑着说:“该死的东西,再乱说,我就打你了。”
说着,只见那姑娘开始纺起线来。宝玉正要说话时,只听那边有个老婆婆喊道:“二丫头,快过来!”那姑娘听见后,丢下纺车,径直走开了。
宝玉感到有些失落和无趣。这时,凤姐派人前来叫他们两人进屋。
凤姐洗完手,换了衣服,拍去身上的尘土,询问他们是否需要更换衣物,宝玉表示不需要,于是作罢。
家中的仆妇们端来了路上用的茶壶、茶杯、装饰精美的食盒以及各式小吃。凤姐等人喝过茶后,等仆妇们收拾妥当,便起身准备上车出发。
此时,外面的旺儿已经准备好了赏钱,赏给了村里的主人和庄上的妇人们。对于这些,凤姐并未多加留意,但宝玉却细心观察,发现其中并没有二丫头。
等到上了马车,车子刚驶出不远,宝玉就看见二丫头怀里抱着她的小弟弟,和几个小女孩边说边笑地走了过来。宝玉心里真恨不得立刻下车跟她们一起去,但料想大家不会同意,只好无奈地用目光送别。只可惜马车轻快,马儿跑得迅速,不一会儿,她们的身影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走了没多久,他们又赶上了一场盛大的葬礼队伍。
前方早已有法鼓、金铙等乐器开道,还有幢幡、宝盖装饰,铁槛寺迎接灵柩的众僧人也一并到达。
不久,一行人进入寺庙,另行举办法事,重新设置香坛。灵柩被安放在内殿的偏室中,宝珠在里屋陪伴守灵。
寺庙外,贾珍负责招待所有前来吊唁的亲友,有的人留下来吃饭,有的人则谢绝了饭食直接告辞。贾珍一一向他们表示感谢,无论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还是男爵,都分批陆续散去,直到接近傍晚时分才全部散去。
寺庙内的女眷则由凤姐负责招待,先从有显赫官职和诰命的夫人开始,直到正午时分才全部送完。只有几位最亲近的亲戚留了下来,要等到三天后的安灵道场结束才离开。
这时,邢夫人和王夫人知道凤姐肯定不能回家,便也准备进城。王夫人想带宝玉一同回去,但宝玉刚到郊外,哪里肯轻易回去,只想跟着凤姐住下。王夫人没办法,只好把宝玉交给凤姐,自己就先回去了。
原来,铁槛寺是由宁国公和荣国公当年建造而成的,时至今日,它依然拥有香火田产作为捐赠,旨在为京城中年迈之人提供一个经济的寄居之所。寺内无论是阳宅还是阴宅,都已准备得十分周全,非常适合作为护送灵柩之人临时居住的地方。
然而,如今的后代子孙众多,家境贫富悬殊,性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庭虽然经济拮据但能安分守己,便选择住在这里;而那些讲究排场、有钱有势的,却嫌弃这里不方便,必定要在别处,无论是村庄还是尼姑庵,另寻一处居所,作为丧事结束后的宴饮休憩之地。
就拿现在秦氏的丧事来说,族中的众人都暂时在铁槛寺安顿,唯独凤姐觉得这里不方便,因此早早就派人去和馒头庵的尼姑净虚商量,让她腾出两间房来作为他们的住处。
原来,这座被称为馒头庵的寺庙,本名水月寺,因其制作的馒头极为美味,故而得此昵称,它坐落在离铁槛寺不远的地方。
此时,和尚们的日常功课已经结束,晚茶也已供奉完毕,贾珍随即吩咐贾蓉请凤姐去休息。
凤姐见还有其他几位妯娌陪伴着女眷,便辞别了众人,带着宝玉和秦钟前往水月庵。
秦业的父亲因年迈且体弱多病,无法前来,只吩咐秦钟在此等候参与安灵仪式。于是,秦钟便跟随着凤姐和宝玉,一行人很快抵达了水月庵。
庵中的住持净虚带领着她的两个徒弟智善和智能出门迎接,众人相互见过礼。
凤姐等人来到一间清净的房间,更衣净手之后,发现智能儿越长越高,模样也越来越标致,便说道:“你们师徒怎么这些日子都不来我们那边走走?”
净虚回答道:“确实如此,这几天实在忙得抽不开身。胡老爷府上刚添了公子,太太特地送了十两银子来,请我们几位师父为小公子念三天的《血盆经》,忙得团团转,都没空去给您请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