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整了整衣冠,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但见书房内陈设古朴雅致,四壁图书环列,檀香袅袅。沈二爷沈毅正临窗而坐,手持一卷《汉书》,闻声抬起头来。他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锐利如鹰,虽身着常服,却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
“下官凌云,拜见沈中丞。”凌云上前,依礼参拜。虽沈毅已无官身,但以其昔日官职尊称,乃是表示敬意。
沈毅放下书卷,微微抬手:“凌录事不必多礼,坐。”声音平和,却自带威严。
凌云谢过,在下首的绣墩上欠身坐下。沈毅也不寒暄,直接问道:“崔明冲之事,老夫略有耳闻,然其中细节,尤以你首告之经过,愿闻其详。”
凌云心知这是考较,也是了解真相的机会。他便将如何察觉米价异常、如何暗中查访、如何发现仓廪亏空、又如何冒险向钦差揭发等情,择要叙述了一遍,言语间虽不免突出自身的作用与风险,却也基本属实,并未过分夸大。他重点强调了崔明冲的失察与纵容,以及仓粮亏空对地方民生的巨大危害。
沈毅静静听着,手指偶尔轻叩桌面,面上无甚表情。待凌云说完,他沉默片刻,方长叹一声:“崔明冲……唉,此人乃先祖父晚年所取门生,颇有才名,奈何利令智昏,竟至如此地步,真是晚节不保,令人扼腕。”语气中带着几分真正的惋惜,毕竟涉及师门清誉。
凌云口中唯唯,心中却飞速盘算:眼前这位,不就是现成的、暂时辞官在乡的朝廷高官吗?若能说动他出山,或是借其影响力,何愁“推力”不足?但如何劝说,却需仔细思量,既要投其所好,又不能显得过于功利。
他一边恭敬地听着沈毅对崔明冲的惋惜之词,一边组织语言。待沈毅话音告一段落,凌云方接口道:“中丞惋惜之情,下官感同身受。然则,下官窃以为,崔使君之失,除却其自身品性外,亦与朝廷监察之力有所不逮相关。”
“哦?此言怎讲?”沈毅目光一闪,看向凌云。
凌云精神一振,知道机会来了,从容道:“京师远在千里之外,御史台虽负监察之责,然鞭长莫及。州郡长官若无有效制约,易生懈怠贪渎之心。如今崔使君虽已倒台,然观近日州境,抢米之风愈演愈烈,甚至官粮亦遭劫掠,足见台州吏治松弛、民生不稳之象已显。为台州长治久安计,下官愚见,或可奏请朝廷,于浙东道或至少于台州,增设一临时监察使职,专司稽核钱粮、安抚地方、整饬吏治。此职主官,最好由一位德高望重、熟悉本乡情弊的本土致仕或闲居官员担当,如此方能洞察秋毫,事半功倍。”
话说到这里,已无需再明言。增设监察使,主官需本土贤达——这条件,简直是为眼前这位曾官至御史中丞、因故闲居在家的沈二爷量身定做!
果然,沈毅闻言,眼中精光暴涨,如同暗室中骤然点亮的两盏明灯!他久历宦海,岂能听不出凌云话中深意?这“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戏码,正是他这等曾居高位、心有不甘的致仕官员最为热衷的舞台!不仅能一扫闲居的郁闷,更能重掌权柄,施展抱负,甚至为日后可能的起复积累资本。他发现,这个被凌云“构想”出来的官职,简直是为他重返权力中心铺就的一条绝佳路径!
书房内一时寂静,只闻檀香燃烧的细微噼啪声。
喜欢衙役凌云志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衙役凌云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