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为义行,为尊者讳,也为避人祸。”
当时春秋那活儿是个什么环境啊,礼崩乐坏不是瞎说,各种战乱、攻伐、兼并的时候,鲁国那会儿是真的乱啊,春秋笔法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也是为了让大家自己动脑瓜子思考历史。
小白明白,但是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
【我知道。现在天下安定,各国之史,也无需避讳了。所有国家的史册典籍都放在了这里,陛下许你们查阅编纂,自然要以纪实为先,才不浪费前人所书。】
听得此话,外来的非秦官员就是眼前一亮。
他们来咸阳,给大秦修史书,展露自己的本领,那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想得到一个来看书的资格。
要知道,那可是只放在各国宗庙里的文献资料啊,大秦攻灭一国就毁人家宗庙,还把这些重要的书籍资料全给收着放到咸阳了,忒过分了。
庆幸大秦还做个人,没有全给毁了,这都是已经全无了的六国现存最大的宝藏了,至少作为儒家正统代表人的伏胜,来咸阳就是为了一睹这些史册。
墨家的齐鸫笑着抬手回道:“大秦如此气度,我等也自然不会辜负君之所愿。”
不就是照实写史吗,我们文化人也真就爱干这个,以前很多事情那是顾忌太多,只能藏这写,现在好了,不需要藏,直接就能写,这可太让人高兴了!
小白看是他,继续补充。
【此外,《春秋》编年体虽善,但修新史,不妨另辟蹊径。
我提议,将《战国》时间从黄帝开始,内容分为国家、君王、臣子、有功于社稷之名士、为恶之徒等类。不仅朝堂事,礼乐之道、文化思想、民间风俗、奇人奇事奇案,亦当载入。】
《春秋》不是不好,但是读起来挺费脑子,小白都不爱听赵高念。
而且都它是各国上层那些事,民间什么情况,社会发展什么程度,经济什么状况,那是一点看不到。
小白觉得,还是按照自己脑子里的来吧,刁无忌那种写史方式就挺好,虽然不记得他的样子,但是他的事,自己已经想起来一些了。
嬴政敢让他来看着修史书,小白就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但是这种记录史书的方式一提出来,除了齐墨展眉,其他人都是皱眉,无他,民间风俗,还有奇人奇事奇案这些,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计入史书的必要,毕竟史册珍贵,一字传千载,岂能如此浪费?
只有老二老三,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立即同意,当场就表态太子弟弟说的对。
不待旁人说出反对之语,小白立刻又补上最后一句。
【诸子百家贤者,亦是诸国思想文化上的奇葩,为学派和贤者书史,不可遗漏。如此,方能成一代信史,传之后世。】
老二、老三刚说完一句“太子说得对”站好台,其他人也都立刻跟上,这个说“太子言之有理”,那个说“太子深明大义”,后面的说“太子雅量令人叹服”,各种夸夸很快把他们俩的站台话淹没。
庆幸自己还没把反对话说出来的人,已经开始琢磨给自家学派和先贤写的内容要放在哪一部分,被称为什么,排第几比较好了。
在场大家都对太子定下的修史意见没什么问题,小白最后拉出他后面的张良。
【这是我的侍读张良,新郑人,他负责一部分韩史内容。】
把人交给胡毋敬,小白就不管了,去外边坐着,把里面留给大家吵架。
果然,在他出去之后,大家的目标也不是放在张良身上,而是开始争论史书怎么安排。
既然已经决定按太子所说的方式来修史书了,那内容类别就得好好商议了。
国、君、臣,这自然是放在前三,而且顺序没得商量。但是排在第四的,那就很有的争了。
有人提议礼乐之道,有人提议放诸子百家,就只是在场的儒生们,都为这两个,吵得不可开交。
光是叔孙通和淳于越这两个,就站的不同,外来的儒生的们各有道理。
叔孙通:“名臣之后,自该是诸子百家!当时名臣,何人不学,都是学于百家,报于国家,理应如此!”
有一个算一个,那个有名的大臣不念书啊,念得不还是我们的学问吗,放他们后面,我还觉得委屈了呢。
淳于越:“礼乐为先,国、君之后,该是礼乐,再臣!”
确实是委屈了,但是淳于越觉得,是礼乐华表委屈了。
伏胜:“诸子百家,我儒家当为先!”
不愧是从齐鲁来了正统入门代表人,他更牛,不管诸子百家在大类里什么排序,总之这个二类里面第一的名头先要定。
都是学秦法的大秦公子,老二老三那哪能同意。
子齐:“我大秦以法强国,自当以法为先!”
大类他也不在乎,但是二类里,他学法的大秦公子要是让儒家开头做第一,那都对不起小白各种花样教学下他熟记的大秦律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