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你,你又该如何答之?”
蔡邕认真思考后,也得说:“我无法答之。可原本,儒学也不是……”不是干这个的。
杨彪严词打断他:“那秦王便认为,不可使民果腹,不可使大汉免于灾祸的学说,也没有在大汉存在的必要。”
蔡邕倒吸一口凉气,杨彪深知蔡邕想说什么,立刻说道:“孝武皇帝用董仲舒之前,大汉尊的是黄老,用的还是法家。”
所以不要说什么大汉祖制,往上追溯大汉的祖制,被压着好多年的黄老可就要兴奋蹦跶出来了。
给蔡邕一通话说的脸色惨白,杨彪又温声道:“秦王也并非厌儒之人,他厌的,只是那些沉溺章句和谶纬,数祖忘典之徒。
秦王聪慧,五岁便能熟读《论语》、《孟子》,来长安多年未曾翻过一本书,却都还能记得幼时所学。
秦王所想,是为儒门剔除糟粕,如董仲舒之流往儒学所掺杂的东西,也到了该清扫的时候。
我与秦王,也都是为了复兴孔孟真儒,为我儒门,正本清源啊!”
蔡邕又是久久不曾言语,只眼睛盯着杨彪,一开口,紧紧的嗓音便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你为何不找子干(卢植)?”
杨彪诚恳道:“伯喈你不是拘泥于章句、谶纬之人,昔日先帝修订《熹平石经》也是找你,可见一斑。子干虽也不重谶纬,但为人刚强,更好经典训诂。
我与秦王要行此事,当世大儒,只有你可为之。”
郑玄就是沉溺章句,被秦王点名只知道注经,不晓得关心百姓民生的人,不能找他。
荀爽更醉心政治,让他参与学术上的事,杨彪找他那是闲着没事给自己找对头。
卢植性格刚强孤傲,这事要是给他沾上了,会闹大到全天下皆知,
杨彪和蔡邕关系最好,蔡邕也属于灵活“通儒”类型,学术方面名气也大,当然要找他了。
手中按在左胸口前,以防止自己心跳过快晕过去的蔡邕说:“……文先,你容我好生想想。”
杨彪对他此刻的复杂心情表示了充分理解,主动起身从这屋子离开,给他慢慢思考的空间。
关东联军从得知孙坚攻洛阳开始,就发现事情忽然加速变化。
先是孙坚猛攻洛阳,他们让孙坚撤孙坚不理,那就坐视孙坚自己上,谁知道董卓这家伙居然洛阳这地方都不守,直接跑了,他们反应过来上的时候,洛阳已经被孙坚占据了。
他们好说歹说,孙坚就是守着洛阳不让他们进,他们倒是也想攻,奈何根本攻进不去,被孙坚反打的灰头土脸,比对上董卓要伤亡惨重得多。
于是他们就开始散播孙坚做大要谋逆篡位的流言,结果又没几天,孙坚通知他们,逆臣董卓已诛,百官也已至长安。
尘埃落定,七月二十秦王奉灵帝遗诏继位,请他们去长安。
有孙坚守着洛阳,他们根本不清楚洛阳还有洛阳西边都是什么情况。
现在孙坚来通知他们,说是新帝登基,让他们前往长安,就算有别的心,但目前仍然是汉臣的他们,也不得不把兵马先放置在洛阳城外,自己只能带着一小部分人去长安。
在他们也有人犹豫要不要去长安之时,又一小支部队出现在了洛阳城外的土地上。
半年前就收到消息,安排好事宜便加紧时间往关中而来的刘虞。
幽州牧刘虞,也是刘宏遗诏里钦点的宗正。
新君继位,三公九卿不齐,宗正也需得到场。看见刘虞都快马往长安赶去,还在犹豫纠结的其他人也不再犹豫,飞速跟在他身后,一起往长安去。
董卓死了,洛阳城也渐渐恢复了生机。
王允配合杜畿进行洛阳百姓回来的安置、清点和救济粮发放工作,每日忙得脚不沾地。
洛阳这种好地方,平民百姓有房有地的不多,大部分平民不是佃户就是大家族的奴婢。
董卓在洛阳这大半年的时间,搞得朝野风声鹤唳,洛阳上下里外被他的西凉军劫掠一空,本来就没什么财产的百姓更穷了。
他又因为和士族的不信任,在洛阳大肆屠戮,连提拔他的袁隗一家都给全杀了,杀起其他中小士族更是不手软。
拜他所赐,洛阳空着的地和房也是真的多啊。
这些空出来的无主土地,杜畿也都一一登记,暂时收归朝廷。
虽然他对杜畿的一些措施颇有微词,但新君即将继位,杜畿是新君的嫡系,暂时还不熟悉秦王的王允,纵使心里不满,也不得不先对着杜畿低头。
不过经历过董卓一事,王允看杜畿,那活脱脱一个眉清目秀,眼光卓绝的士族青年才俊,两人合作干活,没出什么大乱子。
在他们加班加点的忙活之下,刘虞看到的,就是一个开始恢复朝廷秩序和组织生产的新洛阳。
虽然大街小巷人少了很多,但比起被董卓把持的时候,还是有活力得多。
等他出了洛阳,赶往长安,又狠狠被长安城内外的秩序震撼一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