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条件下,皇帝要打压经学世家,革新儒学和选官渠道,努努力是有可能为之的。
继位都没到半年的皇帝就敢干这事,很稀罕,也看出来皇帝是真下定了决心。
窥见到皇帝决心改革儒学,削弱士族势力的贾诩,也看到了未来寒门官僚将崛起的希望。
为了不让以前举孝廉出身,五十多也没太多成就的自己未来被边缘化,也为了年过半百再奋斗上一回,机不可失,贾诩决心投皇帝了。
“如今反对陛下之人,究其根本,在名在利。名可予之,利可分之。待其枝枯,则主干自倒……”
道理其实皇帝自己也懂,他已经拉拢了杨家,杨彪是太傅,未来太学祭酒,杨彪儿子杨修现在可还在皇帝边上站着,他爹用过的蔡邕现在也被用了,起手就是太学博士。
怕卢植反对,让他去经义科教书,但是教材又都由蔡邕和杨彪来编修。
不过贾诩来投了,那肯定是要拿出点真本事来的,所以他给的,是其他人的应对方案。
卢植现在是卫尉,但是禁卫的兵都在光禄勋刘信手里,您要是觉得可以 ,就不动他,觉得不可以,就把他直接升为太师,给个虚名,让他跟着杨彪、蔡邕一起修教材,但是这人不能再让他教书了,就搁置着。
黄琬是标准儒学守旧派,但也是时下士族的典型,没什么比他家族利益更重要了。黄家是江夏的豪族,在关中没势力,黄琬没了,他的子孙辈目前也没看见什么出息人,对他,就给他儿子封个官,换他闭嘴。
荀爽没想阻止,只想在里面掺和分杯羹,那就从他族内挑选几个人来,一个放在陛下你身边,一个放在太学,满足他的想法,让荀家也分分派系。
袁家现在是真没什么人了,这事在外面的袁绍和袁术就算知道了,最多就打打嘴炮,他们掺和不了,要是因为此事他们又二心,正好,陛下你新安排的地方官员都有了上升空间了。
比较难搞的孔融,这真算是汉室忠臣,名望极高,但性格刚直傲慢。
您要是心善点,就打发他去修书;心一般,封他做个交趾太守,流放到南越去,他会自己病死的;心坏点,就封他做个太中大夫,在干点出格事,等他自己忍不住骂你了,直接治他一个诽谤和大不敬的罪。
再坏一点,正好可以借着他,打压整个旧儒学派系,以孔融为代表的旧儒直接名声人望都能低到地心。
贾诩一番陈词,确实如他所说,名可予之,利可分之,但是他又充分考虑皇帝的心情,给皇帝不想分名利的人也留了预案。
一通话说话,足矣证明这个躲在太尉府观朝廷事的小官究竟有多少能耐。
反正边上的杨修看贾诩的眼神是明显不对劲了。
虽然朝廷上头当官的事没几个好人,但是大家对彼此还是留情面的,但你这人,光是给孔融就能三条坏结局,疑似有点太坏了。
听完他一统分析的小白觉得很有道理,问道:“先生可有表字?”
杜畿替他答道:“文和。”
小白立刻改口:“文和深明大义,朕心甚慰!今欲革除积弊,正需卿之良策。只是一个都尉太屈才了,擢升为太尉府长史。”
给人升完官的小白还问到:“尚书台还少仆射,文和有意否?”
目前小白本人的尚书台,就杜畿一个兼职的尚书令,然后下面就杜畿自己选的属官,还没录入别人。
仆射这官职不大,但在朝廷中央,天子近臣,是小白选中给自己做顾问的文臣,价值非比寻常。
“陛下恩德,臣贾诩自当受之!”
贾诩本来只想升职做个太尉府长史,做新君身边的尚书台仆射,这太招眼了。但是他人都被杜畿带进未央宫了,这时候再退,意义也不大。
于是他贾文和在太尉府拦下杜畿,一夕之间,他摇身一变升职成了太尉府长史,还兼职去到尚书台的消息,瞬间在长安官场出了名。
一部分从洛阳活下来的边缘官员陡然发现,对啊,现在是新君时代,他们这些从前没有上进渠道的人,这不就有渠道了!
贾诩一人高升,带动了整个长安中下层官场的热情。
除了皇帝、杨修和杜畿,没人知道他都和皇帝说了什么,但是最近长安的大事,不就是皇帝要在长安立太学,杨彪要牵头改革儒学吗?
因此本就舆论哗然的长安,现在更是不平静。
长安本地士族都是被过去秦王收拾过的,现在还年年要从秦王手里拿种子呢。虽然秦王很做人,种子不卖,免费送,但是年年他们也都老实交税的。
这边的本地人,韦、杜二族在朝中有人,底下旁支族人也都跟着秦王学过农桑一道,自身家里也有旧的儒学教育资源,他们支持皇帝革新,是因为对他们有好没坏。
而新来长安的洛阳人,在长安没地没房,住的是朝堂提供的公宅,吃的是俸禄,比起本地人和他们自己过去在洛阳的生活,那是真的生活水平倒退不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