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对卢植的不耐烦也表现的很明显了,但居然一不贬官,二不调任,三不把人赶出长安,每天被他追的连未央宫都不回也没责罚过他,对比他爹刘宏曾经对卢植干的事情,他真的够尊敬卢植了。
“每个臣子都有他们要做的事,长安能人不少,可要是论勇武和朕所信任之人,除了你,朕想不到还有谁能震慑住胡虏。”
天子拿出诏令,向吕布微笑道:“朕有意封你为护匈中郎将,北上河内、河中,巡视胡务。”
吕布一抬头,和皇帝对上视线。
护匈奴中郎将这个职位也是汉臣旧例,管理胡务名正言顺。
关键不是官职名字,而是皇帝愿意给他兵权,让他出去干活的心。
“臣,吕布,奉诏!”
于是第二天,最近神出鬼没的皇帝忽然来到了太尉府,执金吾吕布摇身一变成为护匈中郎将,名为巡视,实则是为皇帝清剿不安分的河内胡人。
在皇帝亲自为这事莅临太尉府,并且还赠吕布一把长戟后,成为众人焦点的吕布带着一小支军队离开长安。
他的风光之下,只有少部分人,注意到了皇帝还派遣新上位的心腹贾诩,在吕布身边,做了一位参议监军。
没有了吕布的长安城,卢植依旧每天逮不到皇帝。
未央宫已经很久没开朝会了,但是皇帝经常窜访不同府衙,这些地方以前都见不到皇帝的大小官吏,现在都把皇帝认了个眼熟。
时间走到了六月份,长安城来的人越发多了,气氛也越加紧张。
寒门、士族,名满天下的大士族,只在当地有名声的豪强,不同地方的士人,关东、关西、江东、辽东……
这么多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士人都陆续来长安,治安问题和士人风气问题,都让管着长安的官员头大。
这种时候,就到了杨修出场的时刻了。
他一封《告天下邪儒书》响彻大汉,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出身,太傅杨彪的儿子,皇帝身边的黄门侍郎。
这样名声不小的人物,公然开始在长安城内一处名叫“集贤楼”的地方出没,宣告自己的存在,广邀天下贤才一起谈诗论赋。
他出身高,名声大,天子近臣,不论是讨厌他还是喜欢他的,都很愿意来这里赴会。
有职责在身,杨修对高门子弟和寒门子弟都一样的攀谈,反正他的身份在这里,旁人无可置喙。
谈诗论赋的,他们就聊这个,大家彼此展露才气;谈学术思想的,杨修瞬间化身皇帝派系,战斗力拉到顶,一对多开始辩论,给来长安的士人展示他深厚扎实的经学功底。
因为杨修的一视同仁,知道他是皇帝代表的寒门子弟,不管认不认可他的言辞和学术思想,对杨修的品性都赞誉颇多,对他敏捷的才思也无法诋毁。
弘农杨氏虽被灭族,但太傅杨彪还深受皇帝信赖,其子杨修也看着不凡,杨家的未来还是很可期的。
在杨修要逐渐成为大汉公认的少年天才时,行踪莫测的皇帝敲上了长安荀府的门。
也亏得皇帝会去不同臣子府上借住的消息大家都知道,是以荀爽早早吩咐家仆,若是看到十二三岁的少年,带着几个人来府上拜访,直接放进去。
纵使来长安拜访他荀爽的人很多,但年龄和人数限定在这,宁可接待错也不能把皇帝关外面。
而作为荀爽关系很近的侄儿,荀爽不在府中时,荀彧便会替他待客。
看着信步进来的青衣少年,荀彧请他坐下。
小白看了眼面前人弯腰所引的方向,“上座?”
荀彧平静道:“陛下来访,自该上座。”
迈步往上座走去,小白说道:“朕现在已经是长安官员家中的固定常客了啊。”
他这话只是自己感慨,荀彧却回道:“陛下昃食宵衣,减銮仪、入闾巷,此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之谓也。昔光武临雍讲学,未若君日昃之劳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此乃以九重之尊行稷契之事,使都畿内外,知天子即在眼前;堂阶上下,觉尧舜不过如是。”
朝野内外都知道他在躲着卢植,为此连朝会都不开的荒诞行为,被荀彧一说,整成了自己有多辛苦似的,连光武都被拿出来拉踩。
哪怕是被夸的那个,一下就“尧舜不过如是”,小白觉得这人有点过了。
他坐下来,抬手让荀彧也坐下,“朕不忍与卢公生气,只能如此行事了。”
好了,你可以骂我或者骂卢植了。
荀彧行礼坐下,顺着这话说道:“陛下实爱卢公。”
小白:“……”
荀家的“王佐之才”今年也才不到二十八岁,身穿袍服,头戴贤冠,身上佩玉,长得高大挺拔,仪态端庄,面若清秀又不失俊朗。
就是身上有点太香了。
年纪还小,身体感知很敏锐的小白不委屈自己,“把窗户都支起来吧。”
下仆赶忙把屋子窗户都支起来,荀彧亲自起身,灭了炉中才点上的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