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亦有如德祖一般的王佐之才。”
不是每个士族都是没用的大汉蛀虫,荀彧也不说自己了,就扯着杨修,试图让皇帝冷静一点,不要冲动。
小白却问他:“萧何出身小吏,非世家大族,陈平、韩信又有谁是张良一般的出身?”
荀彧说不出话来。
高皇帝的班底,都是沛县底层,出身最高者,却是只有张良。
“天下人才数之不尽,谁有敢说自己文比萧何,兵过韩信?卫霍倒是用兵可以一比,他们是什么出身?”
不说传统的尊古思想,真把能力放上来,萧何韩信还有卫霍,这没法比。
荀彧说不定能力不比萧何差,但他们都是什么出身起点?
萧何就一个县的小吏,高皇帝不说了,卫霍更是靠着歌女出身的卫皇后先出头了,他们才能有机会出头。
小白向荀彧发出灵魂拷问:“我大汉基业,士族何功?”
以前就对大汉没有什么功劳,就是识相,让前面的刘家皇帝省的要费兵卒动手。
现在,那就更是一群对大汉没用的还拖后腿的家伙了。
再是人才,那也是一群寄生在大汉身上吸血,肥自己和他们家族的货色。
所以天下多的是人才,他为什么要在士族身上吊死呢?发展提拔更多的寒门子弟,他拥有的人才只会更多。
看着沉默不知该说什么的荀彧,小白再次拉出张良。
“张良助高皇帝灭秦后,为何弃绝韩人与公卿,学黄老无为之术?不正是他醒悟:昔日所学,皆误国之道!”
他直接明示:士族教育培养不出救国人才,张良的成功恰恰因他抛弃了士族身份。
荀氏子弟的身份和自己想重整大汉思想在做激烈斗争,荀彧勉强说道:“陛下继位不到一年,天下未定,我大汉,不宜内斗。”
“董卓之乱,宦官和外戚之祸,究竟是什么原因,朕不说,文若你应当是一清二楚的。”天下乱不乱的根本原因,小白拒绝往自己身上扣。
别人也就算了,袁家被董卓灭门,那是真不冤啊。
“文若,你们荀卿(荀子)之后,当知荀卿曾言‘法后王’?今朕欲法高祖,而卿却欲守六国旧制,这算不算悖逆师祖之训?”
“法后王”,即效法当代明君。
让人做出选择之前,小白也得给点好处。
“颍川荀氏,名满天下。走着从前的路子,不过为‘四世三公’添一笔注脚。杨公与蔡公尚且愿助朕革儒学弊病,青史独标一页,文若,你这么年轻,不比杨公气短。”
我不是只有长安和洛阳,手里也有蔡邕和杨彪,就算是输了,这两个人也会被传统儒生单独开一页大骂,不会籍籍无名。
“士族亦是朕的子民。朕非暴虐之君,从未想过尽诛士族,只想效光武‘退功臣而进文吏’。”
荀彧斗胆看着皇帝,心想皇帝前面当我面都说那么多真心话了,现在来说你只是想和光武一样拉拢士族,您觉得这话很保真是吗?
小白眼神凛然,神情公正,“公卿子弟仍可入太学、为州郡,只是无论高门、寒门,同考竞技。能者上,庸者下,如此,我大汉臣子,方为真正的‘王佐之臣’。”
能拉拢荀家就拉拢一下,至少舆论上会少很多麻烦。
拉拢不了,那就袁绍的军队出发的时候,一起全送走吧。
所以他最后给荀彧递了个台阶:“朕知荀氏忠心,故以韩非子相诘。尚书台人手不多,文和(贾诩)走后,伯侯(杜畿)一人身兼数职。以文若之才,掌尚书丞想来绰绰有余。”
尚书台最高主管是尚书令杜畿,下面是尚书仆射贾诩,再下面分左右丞,分掌台内纲纪及吏民章奏,和钱谷、印绶等。
如果能拉拢到荀家,给个尚书丞不亏,正好可以借着荀家有新人入朝堂了,彻底把荀爽这个旧人边缘化。
“想向天下英才一展自己的实力,就等两个月,想为国分忧,卿就自去找伯侯。”
说完,皇帝起身,手臂垂落下来,自荀彧面前离开。
贵客已走,仆人却不敢上前来撤走冷盏,怕惊扰了正在深思中的荀彧。
从荀家溜达到杨家,小白给杨修带了个好消息。
“今天之后,荀彧怕是再不会想听别人说起‘王佐之才’这四个字了。”
杨修坐直身体:“陛下,可否细说?”
“不可。”小白拒绝的很干脆,“不过他没话跟我说的时候,倒是在夸你‘王佐之才’来着。”
杨修明白了:“下次臣见到这位荀家子,一定也夸回去。”
荀家有没有拿下,现在还说不好,但是晚上回来的杨彪另有其他的消息带给小白。
好消息,教材他和蔡邕都整理好了,除了皇帝自己整理的农政、数学,钟繇整理的律法,太学教材已经全部齐全。
小白检阅一遍后,把教材收了,准备带去大本营秦王宫,开始大面积印刷。
还有考卷,也要抓紧时间,都开始印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