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他开口喊了皇帝,等到皇帝的目光转向他之后,说出他的方案。
“臣家中亦有族人专心研学,以待考入太学。久在家中,错过两位当世大儒的授课,难免可惜,该让他们也出门见识一番。”
“卢公和郑公,皆有所长,纵使现在二人不睦,也不妨碍求学的学子彼此学习。”
“文若,还是你反应快啊!”小白笑着,松开手里的大印,任由实心的玉石掉在桌面。
让荀家子弟或者其他要考太学的学子一起,分别在卢植和郑玄处听课,听了之后,学生也可以提问,比如问郑玄卢植之前教授的某个东西是什么意思,给卢植看郑玄布置的什么功课……
主打的就是一个混杂,目的是让隐有分庭抗礼之势的两边学者下面学生交流起来,把对抗性质的学术组织,软化为只是讲学的大型文化活动。
再仔细点,每天还能提前让荀家人背题,去提问卢植和郑玄,来不着痕迹引导他们讲学内容。
事要是能办好,管他什么方法呢。
“那此事,朕就交给文若你了。”
当然,只让荀家人办,这事风险也高,就那么几个人,来回三次,估计卢植和郑玄都对这些人要眼熟了,回头再和杜畿说一声,杜氏韦氏也可以出点人去听课。
要考太学的就免了,已经有些小官小职的可以去。
这么想着,小白毫不吝啬地对他的尚书丞进行夸夸,什么超越萧何,比肩管仲的话张口就来。
然后趁着对方对皇帝的见识还不多,消化这少有的夸张赞誉时,麻溜把该自己干的活都往他面前一推。
“朕也还未加冠,长安学风正盛,朕作为天子,也当以身作则,不可教臣子们小瞧了去。
文若,朕去学习了,蔡女史,你为我找书来。”
这时候的荀彧,完全不觉得皇帝说的话有什么问题。
本来嘛,他这个年纪的皇帝,就是要当时名儒轮流排班来未央宫给他上课的,皇帝真有实权处理朝政,反而不正常。
皇帝要念书充实自己的知识,这可是再正经不过的事了,荀彧当然不能阻止。
至于皇帝推给自己的工作,无妨,他还小,想必从前也是这么推给杜畿的。
于是荀彧安心地开始干活,听着里头蔡琰给皇帝念书的声音,甚至觉得这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
天子近臣,君王信重,彼此君臣和睦,为匡扶大汉而努力。
作为志存高远的汉臣,给大汉天子干点活,这不是应该的吗?
至于里面天子说自己要学习,但结果是蔡琰给他念书,没听见蔡琰念书的时候也自己备了课在给皇帝讲学吗?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天,虽然疲惫了些,但是荀彧春风得意。
直到杜畿和杨修联袂而来,两人震惊地看着坐在一堆公文前的荀彧,再看看边上都看不见人影的天子。
杨修没看见正中央的皇帝,问荀彧:“陛下出宫了?”
成年人的荀彧对着未成年的杨修淡淡一笑:“嗯,陛下出宫去了。”
杜畿:“……就说怎么未央宫的发出的奏折字迹都变了,文若,你也不能一个人把事全都做了,多少给陛下留点啊。”
荀彧收起笑容,察觉到了一丝不对,但仍旧平和道:“都是一些不要紧的事,陛下看了耽搁时间,还烦心。”
杨修不得不打破他的平和:“烦心吗?从前这些事,陛下都自己处理的,也就是前些日子没回未央宫,堆积了一些。”
年龄,他比荀彧小,入大汉官场的资历,他也比荀彧少,但是要论皇帝近臣的资历,杨修觉得荀彧得向自己取经。
“文若兄,以前的时候,陛下可都是会自己处理这些,只让我整理分类,草拟诏令的。”
怎么你一来,皇帝连这些活都不干了?
荀彧放下毛笔,回道:“德祖虽然天生捷才,到底年仅轻些,这些事陛下不好让你经手。”
你还是反省反省自己为什么只能是写诏令,搞文件分类这种小事吧,大汉天才。
杜畿按住杨修,“德祖,你入宫是来给陛下汇报卢公和郑公引得长安士人纷纷向学之景的。”
荀彧这才道:“陛下应该还有两刻就回来了。”
杨修看他一眼,施施然坐下:“陛下不会申时前还在城外。”
杜畿也坐了下来,看着自己尚书台的下属,想着让陛下回来看见他们内部口角未免不雅,就没帮着杨修说话。
等到小白回来的时候,在外头训导宫女的蔡琰给了天子一个眼神,让他稍微注意一番。
小白推门而入,看见的,就是未央宫里安静坐着的三个人。
三个人都坐的极其端正笔挺,也不知道自己没来之前,他们三个这么对着坐了多久。
和自己同龄的杨修看见他,脸上笑容灿烂;杜畿和荀彧两个成熟的成年人看了他,都是嘴角带笑,然后在杨修之前,一个比一个快得起来行礼喊人。
杨修慢了他们一点,但是看见之后也很快跟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