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了会儿话,小白给这两个人做好安排。
田是不可能给的,但是私人给赏赐他很大方,还在寸土寸金的长安给他们拨了宅子住。一人给了一个期门郎的小虚职,允许他们有来未央宫找自己的资格,养这两个的俸禄也是自己出。
被黄门内官送出未央宫,得到钱财赏赐的吴祺和孙权却没有松懈,二人对视一眼,互相友好道别,然后各自回了在长安的新家。
来长安见天子只是第一步,以后日子还长着,他们有的是正事要做。
在孙权和吴祺来了长安没多久,长安学子等待已久的太学考试,终于要来了。
郑玄的讲学没停,但是卢植已经停止讲学,杨修也不再集贤楼出没。太学门口还有各大城门外的木牌上,都张贴了告示,还安排了人宣讲。
太学入学考试将于八月二十五日,在太学正式开始。
考试一共两场,上午巳时开考,下午申时开考,所有人都必须早上天亮就来太学确保入场,带上自己的笔墨即可,中午太学供饭,下午考完才能离开。
这么热闹的场景,孙权和吴祺自然也是要去凑凑热闹的。
在董卓把洛阳士人屠戮大半,而天下不少士人还在观望,并未前来洛阳的情况下,来太学考试的士人,一眼看去,也有个一千二左右的数量。
这么多人的大型考试,太学虽然头回办,但是丝毫都不混乱。
打开的太学门前,已经排起了五条队,所有进去的人,都要登记姓名、年龄、籍贯,然后拿着手头分发的有编号木牌,进去找专属自己的书桌。
在外围观的人,只能看见外面整齐有序,稳步向前的队伍,只有排队的士人进去之后,才知道里头是什么样的。
太学里头很大,一路之上都有士兵驻守,不同考区也都有木牌指引,所有人都不得随意走动和说话,只能去属于自己的考场。
从天亮开始排队,一直到太阳开始高悬,钟声敲响,另有监考官和抬着箱笼的士兵进来。
士兵打开箱笼,和监考官一起从中拿出卷子分发,监考官则是要给做人介绍作答规则,以及卷子、草稿的作用。
哪怕在士族之中,纸张也不是那么普及,很多地方官方文书和书籍仍然还是简牍和帛布,纸张多用于私人笔记、书信和草稿。
而现在,如此重要的考试,朝廷直接弃简牍而选纸张,这首先就让坐在考场上的考生们震惊。
其次,草稿微黄,看着质量一般,但是有好几张的卷子,张张洁白,上头的字比指甲盖都要小,各个一样的大小,还都清晰。
有心人看了这卷子,再一想外头如此多的考生,都会心头打鼓,不禁思考朝廷哪来的财力做这样的大事。
等到拿起卷起一看,头开始大了。
卷子一共三张,都是简答题,还都规定了字数限额或者要求写出运算步骤。
最开头的题比较正常,考《春秋》这些经书,问的是历史和礼仪,后面就开始问大汉农业,农税,大汉律法,最后是数学。
《春秋》五经,这都是士族强项,奈何题不多。
问大汉农业、农政的,不管什么身份,都只有走出家门的才能答得上。
大汉律法,除了考大家背的如何,也给出几个案子,让大家答怎么断案,断案理由。
数学,那就不提了,别管它是以问税收,问粮草还是问天文地理,都是给了数字就要大家算,还强制要用符号数字。
杨彪、蔡邕、卢植三位太学负责人坐在外面,一边等着时间过去,一边也在翻卷子。
他们同样是今天才能看到卷子。
因为以后太学还会教授改过的五经,所以五经的考题,多与历史相关,和道德、礼法相关的比重下降不少。
农政很显然,是在挑选善于此道之人和排除都没下过地的世家子弟。
数学与律法则比较公平,什么都不论,只看大家对大汉律法的理解,以及数学能力。
卢植略微欣慰,因为陛下充分听进去了他的话,出考题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寒门子弟和士族子弟之间的不平衡,并且在削弱这些不平衡。
但是他也很心梗,因为经学的占比,比想象的小。
蔡邕也为此忧心,但他在考虑另一件事,“陛下,到底哪来的能力,能做出如此多的卷子?”
笔墨大家自带,但是纸张、卷子,这可都是皇帝提供的。
这么多的卷子,他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
卢植轻咳一声:“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的考试。”
目前这么多人之中,只有卢植看过皇帝印的太学学前教材。
原本皇帝是要在考前一个多月开始往外卖的,但是卢植阻止了他,理由是都没考,就卖书,不会让人觉得朝廷心系学子,只会让人想劝谏皇帝不要把知识和钱挂钩。
况且寒门与士族资源完全不同,皇帝这卖书就是透题,士族能突击补习,寒门子弟补不了啊!
卢植就自己上,主动去外面广授课,士族自己就算冲着卢植的面子来听了,但是这些知识也是他们学过,寒门子弟没机会学的内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