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毕岚是个机械方面的天才。
因为是宦官的缘故,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但对材料性能、机械结构、运作原理方面,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感悟。
太学的学子们突然被叫回来,也倒没有什么不满,毕竟让他们回来的,又是师长,又是皇帝,从什么身份立场上,他们都不能多嘴。
而毕岚这个由皇帝带来的新人,在质疑他宦官的身份之前,他已经展露了自己的才能,还是那种能让听得懂的人瞬间睁大眼睛的顶级才能。
日暮之后的一个时辰,大家都围着天子、毕岚杨修三人,听毕岚讲述他对钟楼项目的看法和改进意见。
有质疑者直接提问,得到皇帝允许的毕岚也会和他分辩一二,让所有人都听个明白,他是无知妄言还是有的放矢。
就这样,毕岚改进自己发明的事暂时延缓,小白让他先加入太学钟楼建造团队,一起跟一跟项目。
长安城的人也明显发现最近太学生出门都少了,难得碰见几个出来的,一打听,才知道学生们的课余时间,都被陛下带着在搞建筑了。
知道的一瞬间,“有辱斯文”之类这几个字刷屏了不少人的大脑。
还在长安城外努力备考的考生们不由得开始思索,难道自己一个也没吃过多少苦的人,为了求学、求官,就非要进太学,跟着天子,做徭役才做的事吗?
但是一看见寒门子弟每天埋头学习,因为避乱来长安的下层士族为了不坐吃山空也在奋力上进,其他人也没有思考的余地了,先学。
也有官员直接给皇帝上谏言了。
上谏言的官员是觉得,皇帝要干多少大事,大家也都支持他干了,儒学都被打压到只有五经一科,法家都被提拔上来了,他们都没什么怨言。
但是,陛下。
让太学学生,这些未来大汉栋梁们,搬砖、砌墙、打铁、做木工,干徭役干的事情,您真的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吗?
小白难得开朝会,结果被上谏。
看着跪在地上,那一脸痛心疾首表情,在那里带着哭腔开始念笏板上小笔记的御史,小白开始怀念了。
他也不知道怀念谁,反正就是怀念,可能只是怀念那种说一不二,没人反驳自己的感觉。
虽然这个感觉,出生到现在,基本上少有。
说到御史,以前这个职位小白给孔融来着,让他多余的精力放在盯梢其他官员身上,后来袁绍这不叛乱了,孔融不少朋友都因为这事,死的死,进去的进去。
他自己再反感皇帝的诸多政令,也还是孔家出身,侍君不二,袁绍反了之后公开和袁家割席,甚至大骂袁绍、袁术不配做袁家子弟。
不过他本人又对杨修写的《讨袁绍檄》很有意见,认为这里面关于袁家的部分过头了,没必要因为袁家出了这么几个玩意儿就把以前对大汉的忠臣抹杀。
他这话说的太不合时宜,正赶在小白清理长安逆贼的关头,让小白想无视他都难,直接送他一个袁家同党的身份,直接所有孔氏子弟罢官免职。
不是大家都爱喊着四世三公吗,那就从孔家开始,五代不用,还顺便让曹操回头去曲阜查查账。
坐在上面的小白大脑在走神,压根就没听这御史说什么,只想着这御史是杜畿挑上来的人,杜卿严选,天子放心。
而已等耳边的杂音小时候,小白也没对臣子有任何处理,只到:“朕和太学众人做的,是注定要青史留名的大事。
尔等心系大汉,朕亦喜之。两个月后,第三届太学考时,众卿和朕一起去太学,亲眼看看朕与大汉英才都在干些什么。”
皇帝话说完,杜畿出列,代表官员们来接了皇帝的台阶,还要好生表达一番对皇帝操劳的关心。
至于为什么这个人是尚书令呢……
这当然是因为三公和太傅都没来上朝啊。
三公是朝臣领袖,百氏具瞻,地位是尚书令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但是现在的三公和太傅都是皇帝的人,太尉盖勋不年轻了,还时常在长安周边巡视兵防御,剩下的都在太学,不怎么管朝政了。
朝廷的大事,都是皇帝和尚书台的官员商议,再发给九卿和下属各府衙具体操办,尚书令杜畿俨然是有实无名的百官之首了。
总之,百官之首,又是皇帝心腹的杜畿带了头,其他官员也就见好就收。皇帝都给台阶了,咱就等两个月,看看再说。
就这么等了两个月,期间皇帝彻底不理朝政,事情都交给尚书台的心腹们,自己都是在秦王宫和太学两头走。
太学生们虽然都有了和天子接触的超多机会,但也是真的累啊。
本就到了夏日开始热,大热的天气,上午学习,下午干活,每周还有作业,新学子考试之前,他们内部还有期末考……
也亏得这年头读书的没有普通家庭,加上前些年世道不好,因此能读书的都是体格好,还有些武艺傍身的,干起活来也有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