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试的太学学子们,并不知道外面天子和三公随口聊天就又大改了今后的太学考之策。
此刻的他们,正在艰难做题之中。
重来一次、两次的考生压力很大,心想题年年换,但是好在他们苦学数学,这个学懂了换什么题都好作答。
第一次来考试的考生,在这么多人,这么安静的环境内,那种竞争的意思被放到最大。
上午的考完,还有下午的。
下午的文章写作,主题就是今年长安城内,讨论最多的“诸子均分家产”一事,一样没限制方向,让他们自己选题写。
根据前两年的经验,大家能写的方向很多。
有那种什么政治立场都不选择,就以这个为背景板,纯卖弄文学功底的,只要写的顶顶出色,也能有个高高分。
除了这种,其他都是要小心寻找写作方向。
可以写政策的好坏对比,也可以写政策出来之后的好处,还可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写点具体操作方式,或者以这个政策为基础来编点故事。
总之,等到考场大门开启,写题写一天了的士人各个有气无力出来,要么自己走,要么有人接,要么结伴走。
心态好的大家一起对答案,心态一般的大家各自休息,等两天后,来学宫门口看结果。
两日后,钟楼不过才响了八声,学宫门口就已经挤满了人。
临近放榜时间,学宫里头的负责人员陆续出来,开始张贴名单。
第一年的时候,工作人员还都是太学里的小吏,第二年开始,这个工作就交给学生了。
时辰没到,他们的名单外面还轻轻糊着一层红纸。
一直等到钟声响了十声,申请出来干这个活的太学学长们站直身体,神情严肃,高喝一声道:“第三届太学入学考试,正式揭榜!”
说罢,他身侧二人“嗖”的一声揭开红纸,监视有人靠近木板一丈内。
那学生等大家看了会名单,提醒道:“今年跟着名单出来的,还有明年考试的太学新规,所有人都自行看好,明年不符合规定不能报考者,可不许在太学门口闹事!”
听他这么说,只关注名单的人这才去看边上都是小字的另一张白纸。
明年报考新规,写了和今年一样需要准备的基础籍贯材料,除此之外,就是多了一条市籍、宦籍、刑徒籍、?奴籍子弟不得参考的规矩。
除了他们,匠籍、军户、屯田户的子弟都可参考,特权阶层的宗室籍子弟,也可参考。
看见此条法令,考上的顾不上高兴,考不上的也顾不上失落,离了太学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讨论起来。
“这市籍子弟不可考,倒也应该,不耽误他们做生意去。”
“匠籍都可考,为何市籍不能考?”
“商人本就重利,我是凉州人,见多了多与羌胡贸易的商人,让这些重利轻义的人进朝堂,与这些人同朝为官,我可不愿。”
“我是并州军户,并州的商人也是如此。”
“屯田户也便罢了,为何匠籍也能考?”
“能考算什么,他们能考,也没处学啊。”
“这倒也是,三次考试,未曾见过匠籍、屯田户子弟。”
相比起大量士族和寒门子弟对这些政策的不以为意,才下考场的商人子弟才是最震惊的。
宦籍、奴籍、刑徒籍不能考,所有人都会认为理所当然,甚至是这条规矩放明面上来,大家都觉得太学还是太体面了。
而市籍出身的商人子弟,居然从他们这一届之后就不能考,这便意味着他们这些参考的商人子弟,遇到的,是最后能步入大汉最高学府,接受大汉顶级教育,最后出入大汉官场的机会。
别说察举制。
举孝廉虽然也有商人子弟,但二十万人的郡城才能举一人,不是家里花了大关系疏通,商人子弟是举不上的。
现在有太学科考制,察举制虽还在运作,但作为士族的退路,士族不会再那么轻易把名额给他们商人子弟,并且谁也不能保证,是不是以后察举制也会把商人子弟拒绝在门外。
一想到他们这些来考太学的商人子弟是最后的苗子,考上的学生浑身出了冷汗,没考上的那更是悔恨不已。
早说这是他们商人子弟的最后机会,他们一定第一年就跑来长安,狠狠地考上个三年。
匠人子弟也没想到,他们居然也有科举资格。其他匠人还懵里懵懂的,秦王宫的匠人们,却是想起来了从前陛下让他们多读书的话。
所以,天子是认为他们匠人亦有为官之才,早就提醒过他们,并且给他们留了路。
想到这里,不少人都哭了出来。
一整个晚上,长安城的哭泣之声此起彼伏。
很快,商人子弟不得参与太学考试的消息,从长安传往大汉各地。
至于宦籍、奴籍、刑徒籍同样不能考,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当然,因此无人在意。
大汉商人群体,对此消息自然是震怒的,他们立刻就察觉到了朝廷对商人群体不得入朝堂的未来规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