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余波与暗礁
金明寨惨胜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掠过黄土高原,飞向汴梁,也传回了定州。寨子守住了,李元昊退兵了,西线的第一次危机看似解除了。但胜利的喜悦,却如同掺了沙子的米饭,难以下咽。
定州宣抚使司内,气氛凝重。杨延昭看着杨延光从金明寨带回的详细战报,上面触目惊心地记录着守军的伤亡数字:四千守军,阵亡三千七百余人,重伤失去战力者二百余,完好者不足百人。守将李士彬身被十余创,侥幸生还,但也需长期将养。整座寨堡几乎被夷为平地,储存的军械粮秣损失殆尽。
“四千弟兄……十不存一……”杨延光声音低沉,带着难以抑制的悲痛与愤怒,“六郎,我们若是能早一点发兵……”
杨延昭放下战报,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有一种深沉的疲惫。他走到窗前,望着外面初夏盎然的绿意,缓缓道:“早发兵?然后呢?一头撞进李元昊在野猪峡布下的口袋?让损失从四千变成一万,甚至两万?届时,丢掉的就不止是一个金明寨,可能是整个保安军,乃至延州门户洞开。”
他的声音冷静得近乎冷酷:“慈不掌兵。李士彬和四千将士用命,为我们赢得了看清李元昊意图、并做出正确应对的时间。他们的血没有白流。若非他们死守,吸引了李元昊全部注意力,折惟昌的骑兵如何能轻易袭扰其粮道?我们的疑兵之计又如何能奏效?”
道理谁都懂,但亲眼目睹那炼狱般的场景,情感上依旧难以接受。杨延光沉默下来,拳头紧握。
“厚恤阵亡将士家属,重赏幸存者。李士彬,报请朝廷,破格擢升。”杨延昭吩咐道,这是他对那些英勇将士唯一能做的补偿,“另外,以我的名义,亲自为金明寨守军撰写请功奏章,要写明他们的英勇与牺牲,一字不能漏。”
“是。”杨延光应下。
“西线诸将,对此战有何反应?”杨延昭转过身,问起了更重要的问题。
杨延光整理了一下思绪,回道:“反应不一。石普老将军初时对太师按兵不动颇有微词,但得知野猪峡确有伏兵及太师后续部署后,态度有所转变,只是……似乎仍觉得太师用兵过于……行险。其他一些将领,则对太师能精准判断李元昊意图,并逼退其大军深感佩服。尤其是保安军那些原本对按兵不动命令心存疑虑的将领,如今已是心服口服。”
杨延昭点了点头。他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初来乍到,威信需要用实打实的战绩来树立,哪怕这战绩带着血色的争议。石普等人的保留态度在他意料之中,毕竟自己挑战了他们习惯的作战模式。
“经此一役,李元昊短时间内应不敢再大举进犯。但他绝不会甘心,小规模的骚扰和试探只会更多。”杨延昭分析道,“西线防务,必须做出改变,不能总被李元昊牵着鼻子走。”
他铺开西线地图,开始构思一套更主动、更具弹性的防御体系,重点在于加强情报侦察、组建更多灵活机动的野战部队,以及改善各军寨之间的联络与支援效率。
然而,就在杨延昭致力于梳理西线防务,消化金明寨之战的影响时,来自汴梁的余波,裹挟着新的暗礁,悄然涌来。
首先抵达的,是朝廷对于金明寨之战的官方定性和封赏。
圣旨中,对杨延昭“洞悉敌情、调度有方”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其“保全西线,功莫大焉”。对金明寨守军的英勇也进行了褒奖,抚恤赏赐一如杨延昭所请。表面看来,朝廷对杨延昭的处理方式给予了背书。
但在这份明发旨意之后,随之而来的,还有几封通过不同渠道送达的密信。
一封来自枢密使曹玮。信中在祝贺西线稳住的同时,隐晦地提醒杨延昭,朝中对于他“坐视金明寨苦战三日而不救”颇有非议,虽有结果证明其正确,但此种“冷硬”作风,易授人以柄,劝他日后行事,需更多考量“人言”与“物议”。
另一封来自他在御史台的一位“朋友”。信中透露,王钦若等人正在暗中搜集西线将领,尤其是石普等人对杨延昭用兵方式的“不同看法”,并试图将金明寨的巨大伤亡,归咎于杨延昭“指挥失当”、“罔顾士卒性命”。
更让杨延昭目光一凝的,是第三封密信。信中提到,近日有西夏使者秘密抵达汴梁,虽未正式朝见,却与王钦若府上的人有所接触。其目的不言自明——离间
“果然来了。”杨延昭将几封密信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们化为灰烬。李元昊在军事上受挫,立刻转向了政治和外交上的攻势。而王钦若之流,为了扳倒自己,竟不惜与虎谋皮!
“六郎,王钦若这老贼,竟敢私通西夏!”杨延光得知后,气得目眦欲裂。
“没有证据,奈何不了他。”杨延昭语气平静,但眼中寒光闪烁,“但他此举,倒是提醒了我们一件事。”
“什么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