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杨延昭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将我们之前掌握的,关于孙敬与王钦若侄儿往来,以及张耆在定州期间某些‘不当’行为的证据,通过隐秘渠道,透露给皇城司的李宪。”
“李宪?他不是王钦若的人吗?”杨延光不解。
“李宪是皇帝的人。”杨延昭纠正道,“他之前查我,是奉旨办事。如今王钦若与西夏密使接触,已犯大忌。我们将这些证据给他,他为了向陛下表功,也为了打击王钦若,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做。敌人的敌人,便是暂时的朋友。”
这是一招驱虎吞狼,祸水东引!将汴梁的浑水搅得更浑,让王钦若自顾不暇!
数日后,汴梁的风向果然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先是几位以耿直着称的御史,联名上奏,盛赞北疆、西线将士功绩,并直言“边帅乃国家屏障,不可因谗言而轻动”,矛头直指王钦若等人“居心叵测”。
紧接着,北疆数州官吏、士绅联名上书的万民伞(虽未直接送达,但其声势已造出),以及西线部分将领为杨延昭陈情的消息,也开始在朝野流传。
而最致命的一击,来自皇城司使李宪。他突然向官家密奏,弹劾王钦若纵容子侄、门人结交边将(指孙敬之事),并隐晦提及有其门人与“来历不明之蕃商”过往甚密(影射西夏密使),虽未直接指实王钦若通敌,但已足够引起赵恒的极大警觉和震怒。
赵恒虽然希望制衡杨延昭,但绝不容许朝中重臣与敌国有所勾连,这触及了他的底线!
一时间,王钦若从攻势转为了守势,焦头烂额,疲于应付来自皇帝和政敌的诘问与调查。
福宁殿内,赵恒看着案头堆积的、意见截然相反的奏章,听着曹玮在面前慷慨陈词,分析边关利害,再想到李宪那份语焉不详却令人不安的密奏,只觉得一阵心烦意乱。
他摆了摆手,打断了曹玮的话:“好了,曹卿,你的意思,朕明白了。杨延昭……暂且不动。西线之事,仍由其统筹。至于王钦若……朕自有计较。”
一场试图扳倒杨延昭的政治风暴,在多方角力下,暂时平息了下去。
消息传回定州,杨延昭并未有多少欣喜。他知道,这仅仅是暂时的平衡。王钦若未倒,猜忌的种子已然种下。来自汴梁的压力,绝不会就此消失。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他与朝廷中枢那无形战场的较量,将与他面对辽夏明刀明枪的战争一样,成为他未来生涯中,一场漫长而凶险的持久战。
他站在定州城头,目光掠过北方辽境,又扫过西方夏土,最终投向南方。
前路漫漫,惊涛骇浪,不过刚刚开始。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