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耐心地打磨着这些“暗刃”。他常常在深夜,于秘密训练场内,看着手下们进行着残酷的对抗演练,目光冰冷。
“你们将来要面对的,是辽国的皮室军细作,是西夏的‘麻魁’刺客,也可能是……汴梁某些大人物的暗探。心不够狠,手不够快,脑子不够活,死的就不只是你们自己,还可能连累太师,连累整个北疆!”王贵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渗入骨髓的寒意,“记住,从加入‘锐火’(锐士营内部代号)的那一刻起,你们的名字、过去,都已不重要。你们只有一个身份——太师的影子,大宋的暗刃!”
三、 积储与匠心
五弟杨延环面临的任务,同样繁重而复杂。他不仅要保证现有的粮饷军械供应,还要为未来的长期对峙和大规模战事进行储备。
他首先与北疆各州的转运使司进行了多轮磋商,凭借着白豹川大捷的余威和杨延昭的强硬态度,终于迫使对方承诺,今后所有运往北疆的粮饷物资,必须按质按量,按期送达,并由镇北军派员参与核验。
同时,大规模的屯田计划迅速推开。军队在戍守间隙,开垦边境附近的荒地;鼓励乃至以优惠政策吸引内地流民、边地蕃民落户垦殖,官府提供种子、农具,并承诺三年内赋税减半。北疆广袤的土地上,一片片沉睡的荒原被唤醒,虽然已过秋播时节,但整地、修渠等准备工作已大规模展开,为来年春耕打下坚实基础。
最让杨延环费心的,是秘密军工作坊的设立。他挑选了距离定州数十里外一处隐蔽的山谷,调集了最可靠的工匠,以及一批从各地网罗来的、对奇技淫巧有特殊天赋之人。作坊戒备森严,进出皆需特制令牌和严格盘查。
在这里,改进火药是重中之重。杨延昭提供了一些模糊的方向——提纯硝石、优化配比、尝试颗粒化。工匠们则在杨延环的督促下,进行着一次次危险而枯燥的试验。爆炸的轰鸣声时常在山谷中回响,记录着每一次或大或小的进展。
弩箭的改进也在同步进行。目标是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甚至能连发。工匠们研究着弩机的结构,尝试用更好的材料(如精钢)替换关键部件,设计新的箭簇形状以增强破甲能力。
铠甲方面,则在保证防御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重量,增加灵活性。甚至有人开始尝试将小块钢板嵌入皮甲或布面甲中的设计,探索着类似“暗甲”或者早期板甲衣的可能性。
杨延环几乎常驻于此,与工匠同吃同住,讨论技术难题,协调资源。他深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进,汇聚起来,可能就是未来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
四、 西线与汴梁风
四哥杨延光肩负着“连横”之责,使命更为特殊。他带着丰厚的赏赐和杨延昭的亲笔信,再次西行。
延州、保安军、金明寨……所到之处,西军将士和蕃部首领无不热情欢迎。杨延光代表杨延昭,将朝廷的封赏和来自北疆的额外慰劳,亲自送到石普、李士彬等将领以及野利刚浪棱等部落首领手中,极尽笼络之能事。他言语恳切,一再强调白豹川大捷是西线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成果,杨太师绝不会独占其功,今后西线北疆更应同气连枝,互为唇齿。
这番姿态,进一步巩固了杨延昭在西线的威望,也将这些边地将领和蕃部势力,更紧密地团结在以杨延昭为核心的抗敌旗帜下。
同时,杨延光利用自己旧日在禁军和汴梁的人脉,广布耳目。他与一些对王钦若集团不满、或心向边军的旧部、同僚秘密通信,通过种种渠道,收集着汴梁朝堂的动向。
果然,不久后,各种信息陆续汇总而来。
王钦若一派表面上对杨延昭赞誉有加,但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尤其是在那些掌控言路的御史、谏官中间,开始悄然流传一些论调:
“杨太师功高,固然可嘉,然北疆军权过重,兵甲之利,几近内府,长此以往,非国家之福啊……”
“听闻杨太师广招流民,大兴屯田,其心虽可悯,然边民只知有杨太师,而不知有朝廷,岂不令人忧惧?”
“与蕃部往来过密,厚赏无度,恐养成跋扈,尾大不掉。昔年唐之藩镇,其始莫不如此。”
这些言论,阴险而毒辣,不着痕迹地将“功高震主”、“拥兵自重”、“结党营私”的嫌疑,一点点涂抹在杨延昭身上。他们不再直接攻击杨延昭的战略或人品,而是从“制度”、“祖训”、“潜在威胁”的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官家赵恒和朝野舆论。
这一日,杨延光接到一封来自汴梁的密信,阅后脸色凝重,立刻以最快速度传回定州。
杨延昭展开密信,上面只有寥寥数语:“近日有御史上密折,参太师‘私设军工作坊,擅改军国利器,其心难测’;‘交通蕃部,赏罚由心,几同藩镇’。官家览后,久默不语。王相虽未直接出面,然其门生故吏,推波助澜甚力。风向渐恶,望太师早备。”
看完信,杨延昭沉默片刻,指尖内力再次将信笺化为飞灰。
他走到窗边,望着定州城外苍茫的远山和正在加紧操练的军队。
“私设作坊……交通蕃部……”他低声重复着这两个罪名,嘴角那丝冷意愈发明显,“果然还是这些套路。看来,光是防守还不够……”
他转过身,对侍立一旁的亲兵统领沉声道:“传令给王贵,让他手下的‘暗刃’,可以开始‘活动’了。目标,汴梁。我要知道,是哪些人在背后鼓唇弄舌,又收了王钦若多少好处。另外,让他想办法,给那位王相爷,也找点‘事情’做做,免得他太清闲。”
“是!”亲兵统领领命,快步离去。
杨延昭的目光重新投向远方,锐利如刀。砺剑秣马,巩固边防,是阳谋,是堂堂正正之师。而朝堂之上的暗战,同样需要利刃出鞘。这场由白豹川大捷引发的余波,正逐渐演变成一场涉及军事、经济、政治的全面较量。北疆的铁幕正在拉起,而汴梁的惊雷,也已在乌云中积蓄着力量。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