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余波撼朝野
野狐驿冲天的火光,不仅映红了塞北的夜空,更如同一记无声的惊雷,重重劈在耶律隆庆的心头,也通过八百里加急的军报,震撼了千里之外的汴梁城。
定州节度使府内,气氛依旧紧张,却已带上了一丝胜券在握的沉稳。杨延昭并未因王贵的奇袭成功而有丝毫懈怠,他深知,困兽犹斗,耶律隆庆绝不会坐以待毙。他连续发出数道命令:令杨延训的东进兵团由佯攻转为实据,牢牢钉在蓟州外围,持续施加压力,防止东部辽军西援;令雁门关及西线诸军提高警惕,严防耶律隆庆狗急跳墙,发动绝望式的猛攻;同时,派出大量轻骑,散布辽军粮道被断的消息,动摇其军心。
果不其然,耶律隆庆在最初的震怒和慌乱之后,展现了其作为名王的狠厉与决断。他深知粮草不济,拖延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一方面,他严密封锁野狐驿被焚的消息,斩杀数名慌乱散播谣言的士卒,以铁血手段稳定军心;另一方面,他下令从周边部落和尚未被完全破坏的小型仓储点紧急征调粮食,同时,将主力后撤二十里,摆出长期围困的架势,实则是在为下一步决策争取时间。
是拼死一搏,强攻雁门?还是果断撤退,保存实力?这两个选择如同两把烧红的烙铁,煎熬着耶律隆庆。强攻,损失必然惨重,且成功率渺茫;撤退,则意味着他精心策划的冬季攻势彻底失败,威望扫地。
就在耶律隆庆进退维谷之际,杨延昭的又一记重锤落下。杨延训在东部加大了攻势,甚至一度攻至蓟州城下,虽然未能破城,但造成的恐慌是实实在在的。而杨延昭则亲自写信,以胜利者的姿态,遣使送至耶律隆庆军中。信中并未炫耀武力,反而“体谅”辽军粮草艰难,“建议”双方罢兵,辽军退出宋境,宋军可“网开一面”,允许其安全北返。
这封信,看似宽容,实则是诛心之论。它彻底撕开了耶律隆庆试图掩盖的伤口,将辽军缺粮的困境赤裸裸地暴露在全体将士面前,更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给予了耶律隆庆最难以忍受的羞辱。
“杨延昭!我誓杀汝!”辽军大帐内,传出耶律隆庆暴怒的吼声,随即是器物碎裂的声响。
然而,无能狂怒改变不了现实。军中粮草日渐减少,士气低迷,东线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后方甚至开始出现小股部队的劫掠事件。耶律隆庆知道,再不走,恐怕这十数万大军就要溃散于此了。
在僵持了十余日后,一个风雪弥漫的清晨,辽军大营终于拔寨而起,如同退潮般,缓缓向北撤去。他们撤退得并不慌乱,甚至带着不甘的警惕,但那股来势汹汹、势在必得的气焰,已荡然无存。
耶律隆庆的冬季攻势,以虎头蛇尾的方式,黯然收场。
消息传回定州,北疆军民欢声雷动!这无疑是一场堪比白豹川的大捷,而且是在敌人选择的时间、地点,以弱势兵力(指西线初期)通过精妙战略实现的辉煌胜利!杨延昭的声望,在北疆乃至整个大宋军队中,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杨无敌”之名,不再是勇武的象征,更是智慧与战略的化身。
然而,与北疆的欢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汴梁城内的暗流汹涌与朝堂之上的复杂波澜。
当杨延昭详细陈述战况、报捷的奏章,以及随之而来的为有功将士请赏的名单送达福宁殿时,官家赵恒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他应该高兴,一场迫在眉睫的灭国之危被化解,大宋江山得以保全。他也确实感到振奋,在御前会议上,对杨延昭及北疆将士褒奖有加。
但在这振奋之下,是更深沉的忌惮与无力感。
杨延昭太能干了!能干到似乎不需要朝廷,不需要他这个皇帝,就能独力应对北方最强大的敌人。白豹川是如此,这次挫败耶律隆庆更是如此!他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甚至敢于主动出击,火烧敌后,逼迫辽国名王狼狈退兵……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武将,这分明是手握重兵、智谋深远的权帅!
每一次捷报,都是对杨延昭权威的一次加固,也是对朝廷、对他赵恒权威的一次无形削弱。北疆十万将士,如今只怕知有杨太师,而不知有皇帝了!
王钦若敏锐地捕捉到了皇帝这微妙的心态。在私下觐见时,他不再直接攻击杨延昭,而是换上了一副忧国忧民的腔调:
“陛下,杨太师再立奇功,实乃国家之幸,社稷之福。然……老臣斗胆直言,经此一役,杨太师威震北疆,功高盖世,军中只闻太师令,不闻朝廷旨,此非长久之道啊!汉之韩信,唐之安禄山,其始莫非忠臣良将?陛下,不可不防微杜渐啊!”
这些话,如同毒蛇,精准地噬咬在赵恒内心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他想起杨延昭那份为张咏辩白、隐隐带着威胁的军报,想起北疆日益独立的后勤和军工作坊,想起那支只听命于杨延昭的“锐士营”和“掠火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