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天意如刀
“周王”的殊荣,如同最绚烂的烟火,在帝国上空轰然绽放,其光芒照耀四海,其声威震慑八荒。杨延昭,这个名字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将帅范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活着的传奇。北疆、西线,乃至大宋的许多州郡,百姓津津乐道于他的功绩,士卒视他为军神,其风头之盛,一时无两。
然而,在这极致的荣耀与喧嚣之下,定州周王府(原节度使府)内,却弥漫着一种与外界的狂热格格不入的沉静,甚至可说是压抑。受封王爵的杨延昭,并未如外界想象那般志得意满,反而愈发深居简出,处理军政事务之外,多数时间皆在书房静坐,或于庭院中独自漫步,眉宇间常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凝重。
杨延光、王贵等核心心腹,皆能感受到这种变化。他们明白,太师(私下仍习惯旧称)并非不欣喜于这旷世功勋与殊荣,而是他比任何人都更清醒地认识到,这“功盖寰宇、赏无可赏”的背后,所潜藏的是何等致命的杀机。自古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一头已然被臣子的光芒映照得有些黯淡的君临之虎?
这一日,秋意已深,庭中落叶萧萧。杨延昭屏退左右,只留杨延光与王贵二人在书房密谈。
“朝廷催促王爷入京献俘、参加凯旋大典的旨意,已是第三道了。”杨延光将一份最新的邸报放在书案上,语气中带着担忧,“王爷一再以边务繁忙、辽国异动为由推脱,只怕……只怕陛下那边,会多想啊。”
王贵也低声道:“我们在汴梁的耳目回报,宫中近来……似有些不好的风声。”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有内侍隐约透露,陛下近日时常独自于太庙徘徊,有一次……甚至对着太祖皇帝的画像,良久无言。”
太庙,太祖画像……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传递出的信号,让书房内的空气几乎凝固。太祖皇帝是如何对待那些功高震主的开国功臣的?杯酒释兵权已是宽仁,更多的则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杨延昭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块代表着无上荣宠与免死特权的丹书铁券,冰凉的触感透过指尖传来。他抬眼,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陛下……是在犹豫。”
他看得分明。皇帝既贪恋这开疆拓土、臣服西夏带来的无上荣耀,渴望将这旷世之功牢牢刻在自己的史册上;又无法忍受一个功勋、威望、权势都已然逼近甚至可能威胁到皇权的臣子继续存在。这种矛盾与挣扎,恐怕正日夜煎熬着那位深居九重的天子。
“那三道催促入京的旨意,便是试探,也是最后的通牒。”杨延昭缓缓道,“若去,便是将生死荣辱,尽数交于他人之手。届时,是成为供在庙堂之上的泥塑神偶,还是……步韩信、彭越的后尘,皆在陛下一年之间。”
杨延光与王贵闻言,皆是心头一凛,背生寒意。他们毫不怀疑,若王爷真的人身入了汴梁,那便是龙游浅水,虎落平阳,生死再也由不得自己!
“可若不去……”杨延光涩声道,“便是公然抗旨,坐实了‘跋扈’、‘拥兵自重’的罪名!届时,王爷一生忠勇之名尽毁,朝廷亦可名正言顺地视我等为叛逆,天下勤王之师旦夕可至!北疆虽强,又如何与举国之力相抗?”
进退维谷!无论去与不去,似乎都面临着绝境!
书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窗外秋风卷过枯枝发出的呜咽之声。
良久,杨延昭缓缓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疆域图前。他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上面代表北疆与西线的广袤区域,那上面凝聚着他半生的心血,十万将士的忠诚,以及无数百姓的依托。
“天意如刀……”他低声喟叹,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沧桑与决绝,“这刀,如今已悬于你我头顶,悬于这北疆数十万军民头顶。”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杨延光与王贵,那眼神不再是平日的沉静,而是燃起了一簇幽深的火焰,一种破釜沉舟的决意。
“我们不能将命运,完全寄托于陛下的‘仁慈’或是‘权衡’之上。”杨延昭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我们必须拥有……让这‘天意’之刀,不敢轻易落下的力量!”
“王爷的意思是……?”王贵眼中精光一闪。
“第一,”杨延昭手指点在北疆防线上,“北疆本部,需如铁桶一般!各军将领,务必绝对可靠!所有可能被朝廷渗透、影响的环节,需彻底清理!我要这北疆,上下一心,固若金汤,让任何人想来碰一碰,都要先掂量一下崩掉满口牙的代价!”
“第二,”他的手指移向西线新附之地,“灵州、夏州、盐州乃至整个河套,需加速消化!移民实边,编练新军,将这里真正变成我等的战略纵深与资源后方!范仲淹、石普那边,需进一步加强联络,务必使其与我等同进退!”
他这是在为可能的最坏情况,做着战略上的准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