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晋国的目光被中原新土与内部纷争所吸引,当楚越在东南之地彼此虎视眈眈,西陲的秦国,这个曾在崤山遭遇惨败、被晋国压制多年的老对手,并未忘记昔日的耻辱。晋国东进中原,西河防务相对空虚的消息,如同投入死水中的石子,在秦国朝堂激起了层层涟漪。
秦国都城雍城,宫殿风格粗犷而厚重,一如秦人之风。秦桓公端坐于上,其下卿大夫分立两旁,气氛相较于新绛的暗流涌动,更多了几分直白的躁动与复仇的渴望。
“君上!”大将杜回声如洪钟,率先出列。他身材魁梧,面容黝黑,是秦国军中着名的猛将,素以悍勇着称。“晋国赵朔,欺人太甚!西河一战,杀我子弟,夺我城邑!此仇不报,我秦国男儿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如今晋人主力东移,忙于消化郑地,国内赵、郤诸卿又互有龃龉,此乃天赐良机!臣请兵五万,东出函谷,必夺回西河失地,雪我崤山之耻!”
杜回的话如同点燃了干柴,立刻引来众多将领的附和。西河之败是秦国近年来的切肤之痛,军中上下无不以此为辱,渴望复仇的情绪早已积累到了顶点。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乐观。一位老成持重的大夫由余出言劝谏:“君上,杜将军忠勇可嘉,然此事还需慎重。晋国虽东顾,然赵朔非易与之辈,其在西河留下的守将魏颙,亦非庸才。且晋国国力远胜于我,纵使其内有不和,一旦外敌来犯,必同仇敌忾。我军若倾力东出,胜负难料。即便侥幸得手,亦必引来晋国举国报复,届时恐非西河之地所能弥补。”
杜回怒目而视:“由余大夫何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岂不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等晋国稳固中原,调头西向,我秦国还有出头之日吗?”
由余不为所动,冷静分析:“晋,猛虎也。当其专注猎物时,或可袭扰其背。然若其回首,则噬人之祸立至。臣以为,与其冒险决战,不若效法楚人,以扰代攻。遣精干之师,不断袭扰晋国西河边境,焚其粮草,掠其人口,使其边境不宁,无法全力东进。同时,遣使联楚,共抗强晋。待晋楚大战起,或晋国内乱生,方是我秦国全力东出之良机!”
朝堂之上,主战派与持重派争论不休。秦桓公听着双方的陈述,面色沉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他既渴望洗刷耻辱,开疆拓土,又深知晋国之强,不愿轻易将国运押上一场没有把握的决战。
最终,秦桓公采取了折中之策。他未批准杜回大举东出的请求,但同意其对晋国西河边境进行有限度的军事袭扰。
很快,晋国西河地区,烽烟再起。
杜回亲自挑选精锐骑兵和山地步兵,组成数支灵活的袭扰部队,利用对地形的熟悉,越过边境,对晋国的边城、村落、粮队发动突然袭击。他们行动迅捷,来去如风,不与晋军主力纠缠,专挑防御薄弱处下手。
一座晋国边境小城在夜间被秦军敢死队攀墙而入,粮仓被焚,守将战死。
一支向边境运送补给的车队在山谷中遭遇伏击,物资被劫掠一空,押运士卒非死即伤。
几处靠近边境的村落遭到洗劫,青壮被掳走,牲畜被驱赶。
消息传回新绛,朝野震动。虽然这些袭扰并未动摇晋国在西河的根基,但边境不宁、军民死伤、物资损失的报告,如同连绵不绝的针刺,让晋国感到烦躁和疼痛。
晋景公紧急召集群臣商议西河边患。
郤克再次主战,愤然道:“秦人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君上,请给臣三万兵马,臣必渡河西进,直捣雍城,擒拿秦伯,永绝后患!”
荀林父则持谨慎态度:“郤将军勇武,然秦国地处西陲,山高路险,易守难攻。昔年崤山之败,教训深刻。且我军主力新定郑地,需防楚人北上,不宜在西线开启大战。臣以为,当增兵西河,稳固防守,挫败秦人袭扰即可。”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赵朔。
赵朔沉吟片刻,方才开口:“秦人之扰,意在牵制,乱我东进之心。其国力不及我晋,不敢与我进行决战。然,边境不靖,亦非长久之计。”
他提出应对之策:“第一,擢升西河守将魏颙为‘西河都尉’,全权负责西河防务,授予其临机决断之权。并从国内调拨一批强弩和守城器械,加强边境城防。”
“第二,命魏颙精选熟悉地形、骁勇善战之士,组建‘斥候游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深入秦境,反袭扰其粮道、哨站,捕杀其袭扰部队。要让秦人知道,犯我晋境,需付出血的代价!”
“第三,”赵朔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一位年轻将领身上,“命士燮(范氏,士会之子,晋国新兴将领)率本部‘武卒’一师,秘密西进,驻防于崤山要塞。不主动出击,但需保持高度战备。若秦军敢大举来犯,则配合魏颙,予以迎头痛击!若其只是袭扰,则按兵不动,保存实力。”
赵朔的策略,是防守反击,以精锐对精锐,在不进行大规模国战的前提下,通过战术层面的强硬反击,迫使秦国知难而退。同时,秘密调动“武卒”精锐西进,既是威慑,也是为可能的升级冲突做准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m.20xs.org)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