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安稳,便是国之根基啊。”
————
老皇帝南宫俞跟着周老伯往村里走,脚下的土路平整坚实,没有半分山地里的泥泞坎坷。
秋阳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除了粟米的清香,还飘着淡淡的柴烟味。
那是百姓家生火做饭的烟火气,是比任何贡品都让帝王心安的味道。
“陛下您看,这土坯房可比山里的破茅草屋强百倍呐!”
周老伯推开自家的柴门,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菊花。
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东侧搭着一个鸡棚,几只母鸡正悠闲地啄着谷粒,西侧垒着半人高的柴垛,码得整整齐齐。
正屋是三间朝南的土坯房,墙是用筛过的黄土混合麦糠夯实的,墙体厚实,窗棂是匠人用本地的枣木做的,虽然简陋却结实,窗纸上糊着桐油,既能挡雨又能透进阳光。
“山里的房子啊,逢着雨天就漏,夜里睡觉都得抱着盆接水。”
周老伯往屋里让着众人,语气里满是感慨。
“去年山洪,村东头李家的房子直接被冲塌了,老婆孩子差点没了。这望安坡地势高,郡里的官爷早勘过了,说绝不怕洪水。您再看这屋顶,盖的是新割的茅草,铺了三层,再大的雨也漏不进来!”
南宫俞走进正屋,只见屋里摆着一张八仙桌,四条长凳,靠墙放着一个崭新的木柜。
那是太子让人统一打造的家具,每家都有一套。
炕上铺着粗布褥子,叠着浆洗得发白的被褥,虽然朴素,却透着干净整洁。
“住得安稳,心里才踏实啊。”
老皇帝抚摸着光滑的柜面,转头对太子说道:
“你当初力主把房基垫高、墙体加实,果然是考虑周全。”
出了周老伯家,一行人往田垄走去。
望安坡是缓坡,太子让人顺着地势开辟了层层田垄,每垄之间都挖了浅沟,既能排水又能引水灌溉。
几名农夫正拿着锄头除草,见到太子一行人,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行礼,脸上没有半分拘谨,反而带着几分自豪。
“太子殿下,您看这晚粟!”
一名农夫指着地里的禾苗,语气激动:
“山里的地都是石缝里抠出来的,一亩地收不了两斗粮,还得看天吃饭。这望安坡的土,抓一把都能攥出油来,农官说今年亩产最少能有五斗!”
南宫景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禾苗的叶片,嫩绿色的叶子上还挂着露珠。
“大皇兄,你看这苗多壮!”
他转头对南宫准说道:
“比咱们御花园里种的观赏禾苗还精神!”
南宫准笑着点头,目光扫过田垄:
“当初选这里,就是看中了这片淤土。郡里调来了水车,引了山涧的水过来,就算天旱也不怕。我还让人教百姓轮作之法,粟米收了种冬麦,冬麦收了种豆子,地里的肥力不会竭,一年能收两季粮。”
不远处的药田里,更是一派生机。
之前说漏药田的小娃正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给茯苓苗松土,他的父亲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把小铲子,不时指点几句。
见到南宫景,小娃眼睛一亮,跑了过来,手里捧着一颗刚挖出来的小茯苓:
“九殿下!您看!茯苓长出来了!”
“长得真好!”
南宫景接过茯苓,只见那茯苓圆润饱满,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小娃的父亲挠着头笑道:
“山里的药田都在背阴的石坡上,光照不够,药材长得慢还瘦小。这里的药田是郡里专门划的,光照足,土里还掺了腐叶,药材长得比山里快一倍!郡里的医官还常来指导,说咱们种的茯苓能卖上好价钱,比种粮食还划算呢!”
走到村口的晒谷场,几位妇人正坐在石碾旁纺线,纺车嗡嗡作响,线轴上的棉线越绕越粗。
见到老皇帝,一名妇人连忙起身行礼,手里还拿着一匹刚织好的粗布:
“陛下您看,这是民妇织的布!山里缺棉籽,一年也织不了一匹布,孩子们冬天都穿单衣。现在郡里给发了棉籽,自家种的棉花够织好几匹布,不仅够自家穿,还能拿到镇上卖钱,换些盐和针线!”
晒谷场的角落里,几个孩童正围着一个木架子玩耍,那是村里的木匠照着南宫景画的图纸做的秋千。
孩子们荡着秋千,清脆的笑声飘得很远。
“山里的孩子,哪有心思玩这些。”
周老伯叹道:
“以前在山里,孩子们早早就得跟着大人上山砍柴、采药,稍微大点就得下地干活。现在村里建了个简易的学堂,郡里派了个老秀才来教书,孩子们上午种地,下午就能去念书,识几个字,将来也能有出息!”
南宫俞站在晒谷场的高台上,望着眼前的一切。
平整的房屋、茁壮的禾苗、忙碌的百姓、欢闹的孩童,每一处都透着蓬勃的生机。
他想起三个月前,这些百姓还困在闭塞的山里,靠天吃饭,朝不保夕,如今却有了安稳的居所、肥沃的田地、可靠的生计,甚至连孩子都有了念书的机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