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衫、补丁、眼神透亮,” 吕辰琢磨着这几个关键词。这年头,能穿长衫、说话文绉绉的,多半是旧时有点身份的。他决定去碰碰运气。
接下来几天,吕辰一有空就溜达到西单牌楼附近寻找。第三天下午,总算看到了正主儿。老人蹲在墙根,面前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零星摆着几锭用了一半的墨块、几支秃了毛的笔、一个缺了角的砚台,还有一小叠旧纸。他微微佝偻着背,眼神空泛,望着街上来往的行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吕辰走过去,蹲下身,放轻声音道:“老先生,您这纸墨,还卖吗?”
老人闻声转过头,眼里满是疲惫和风霜,却清澈透亮,有种洞悉世事的沉静。他打量了吕辰片刻,缓缓开口,声音带着点沙哑的京腔:“小同志,识货?家里有读书人?”
“自己胡乱写点东西,看着您这纸墨好。” 吕辰含糊地回答,目光扫过那些文房用品,“您这些,怎么出?”
老人微微叹了口气,指了指那几样东西:“都是些老物件,搁我这儿也没用了。小同志若看得上,给个吃饭钱就行。” 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家里还有些零碎,你要是有心,改日再来此地,我带来。”
吕辰心领神会,知道老人不愿引人注目。也没多问,付了钱,小心地把旧墨、秃笔、破砚台和一小叠纸包好带走。临走前,和老人约定了见面时间。
这天下午,西四街道办的刘干事带着一位穿着干部装、戴着眼镜、腋下夹着公文包的中年人。
刘干事介绍道,“小吕,这位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孙同志,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
孙编辑推了推眼镜,态度很客气:“吕怀英同志,久仰大名!您的《亮剑》反响热烈,我们人美社非常看好这部作品。这次来,是想和您谈谈将《亮剑》改编成连环画的可能性。” 他打开公文包,拿出一份初步的合作意向书,“我们希望能买下改编版授权。”
授权?吕辰愣了一下。我怎么没想到连环画呢,他接过意向书仔细看了看,上面列出的买断费用虽然比稿费少很多,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他下意识地觉得,“买断”似乎不太划算。
刘干事见吕辰沉吟,便笑着插话道:“孙同志,小吕同志年纪轻,这授权可是大事。买断嘛,听着是省心,但万一将来这小人书大火,小吕同志可就只能干看着了。我看啊,不如按印数提成?这样更公平,也能激励创作者嘛!咱们新社会,讲究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孙编辑显然没料到街道干部会直接介入谈判,还提出这么“市场化”的建议。他犹豫了一下,解释道:“刘干事,吕同志,买断是社里比较通行的做法,手续简单,作者也能一次性拿到钱……”
“哎,通行归通行,也得看具体情况嘛。” 刘干事摆摆手,语气温和但态度坚决,“这《亮剑》,可是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的好作品,潜力大着呢!咱们街道办也有责任保护辖区作者的合法权益。我看这样,孙同志您回去再跟社里领导汇报一下?考虑考虑提成的方案?印数分成可以谈嘛!小吕同志,你也好好想想。”
有刘干事这尊“地方保护神”出面,孙编辑也不好再坚持买断,答应回去请示领导。送走他们,吕辰长长舒了口气,看着刘干事,由衷地道谢:“刘干事,今天可多亏您了!要不然,我怕是要被人当傻狍子宰了。”
刘干事哈哈一笑,拍拍吕辰的肩膀:“你小子,少给我戴高帽!记住喽,该你的,一分也不能少!以后这种事儿,拿不准就来找街道办!行了,走了!”
送走刘干事,吕辰回到书房。又掂了掂今天刚从陈得雪老人那里换来的一锭旧墨,挥手收入农场空间。
一来二去,吕辰和这位自称姓陈、名得雪的老人算是搭上了线。陈老爷每次都能带来几样东西:有时是几刀质地精良的旧宣纸,有时是几块雕工古朴的残墨,有时是几册虫蛀鼠啮的线装书,甚至有一次,是一方巴掌大小、刻着“雪窗”二字的端砚。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都带着岁月的痕迹,就算吕辰不懂也能看出非同一般。交易总是在僻静的角落迅速完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言语不多,却有默契。吕辰隐隐感觉,这位陈得雪老人,恐怕是某个败落世家的最后一点体面。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