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何雨柱看着锅里色泽油亮、血沫均匀附着、香气扑鼻的鸭肉,自己都忍不住咽了口口水。最后撒上一把翠绿的蒜苗叶,出锅!
院子里,拼了两张方桌。除了主角永州血鸭,还有何雨柱准备的几样拿手小菜,吴奶奶带来的粽子,赵奶奶特意准备的雄黄酒。
开席前,按照老礼儿,吴奶奶用雄黄酒在雨水和小孩子们额头上画了个“王”字,说是能驱虫避邪。又把煮熟的鸡蛋在孩子们身上滚一滚,然后剥开,在阳光下晒一晒,才分给大家吃,寓意健康平安。
“来来来,都尝尝这‘永州血鸭’!表哥的手艺,我出的点子!”吕辰热情地招呼着。
众人看着那盘颜色深红发亮、裹着细密“血沫”的鸭肉,带着好奇和一丝犹豫伸了筷子。入口先是香辣刺激,紧接着是鸭肉的紧实鲜嫩,那裹在外面的鸭血颗粒带来一种奇妙的滑嫩口感和独特的醇厚风味,完全没有预想中的腥气,反而极其鲜美下饭!
“嗯!好吃!”王营长率先赞道,“这味儿足!又香又辣,鸭肉有嚼头,这点血沫子,嘿,绝了!”
“柱子,你这手艺见长啊!这做法真新鲜!”张科长也竖起了大拇指。
何雨柱憨厚地笑着,心里乐开了花:“都是小辰的主意,鸭子也是他弄来的好货。”
赵编辑细细品味着,点头道:“辣而不燥,鲜香醇厚,这鸭血裹得恰到好处,增鲜提味。小辰,你这点子从哪本杂书上看来的?倒是别致又应景,‘见红有喜’,好彩头!”
小朋友们辣得直吸溜,一 个个小嘴油汪汪的,还一个劲地说:“好吃!柱子哥做的鸭子最好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酒足饭饱,日头西斜,暑气稍退。不知谁提议:“今儿过节,难得聚这么齐,咱们出城游百病去?活动活动筋骨!”
这提议立刻得到响应,尤其是孩子们,欢呼雀跃。一行人锁好院门,浩浩荡荡出了西街口,再出西直门,沿着古老的京颐古道走去。
近京颐古道两侧,是大片大片的农田。冬小麦已近成熟,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菜畦里的蔬菜生机勃勃。田埂上、沟渠边,艾草和菖蒲长得郁郁葱葱,大人们会随手采上几束,说是带回家挂在门楣驱邪。
古老的护城河水静静流淌,但两岸垂柳依依,柳条拂水。不少市民,尤其是孩子,聚集在河边。有的在比较谁的粽子扔得远,溅起小小的水花;有的则蹲在岸边,用柳枝小心翼翼地拂水玩;胆子大些的半大孩子,挽起裤腿在浅水处摸小鱼小虾,传来阵阵欢笑和惊呼。
古道上行人络绎不绝,都是趁节日出城游玩的市民,有扶老携幼的一家人,有穿着学生装结伴而行的青年男女,也有像吕辰他们这样的街坊邻居团体。人们脸上洋溢着节日的轻松笑容,互相打着招呼。空气中飘荡着艾草的清香、泥土的气息,偶尔还有卖小吃的吆喝声。
除了卖时令瓜果的,还有卖五彩丝线和香囊的。五彩丝线被编成手环、脚链,色彩鲜艳;香囊则用绸布或彩线缝制,里面装着艾叶、香草等,散发出阵阵药香。雨水和张科长家的小孙子立刻被吸引过去,缠着大人买。吕辰也给雨水挑了一个绣着“平安”字样的小香囊挂在脖子上。
孩子们在田野里尽情奔跑嬉戏,追逐着蝴蝶蜻蜓。王营长家的大小子带着几个男孩在麦田边的空地上玩起了“斗草”,大人们则三三两两走在田埂上,指着庄稼闲聊,或找块树荫坐下歇脚,享受着难得的闲暇和郊野的清风。
吕辰牵着雨水的小手,走在队伍中间。夕阳的金辉洒在无垠的麦田上,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远处西山如黛,轮廓清晰;近处护城河波光粼粼,垂柳轻拂;耳边是孩子们的欢笑声、邻里间的谈笑声、风吹麦浪的沙沙声……,
眼前这1954年北京城郊端午踏青的鲜活画卷,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与宁静的烟火气。它没有麻阳龙舟那般惊涛骇浪、震人心魄的激烈,却如同大地母亲沉稳的脉搏,温柔而坚定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声地诉说着生活的韧性与希望。
一直玩到夕阳西下,回到小院,不一会儿,张奶奶带着张婶,端来“百草汤”,这可是今天张奶奶在郊外采摘一百种野草熬制的,说是喝了能治百病,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风俗,监督着吕辰三兄妹一人喝了一大碗,这才离去。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