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小咪被雨水抱走,吕辰意识回归,正准备开始今天的“必修课”,院门被敲响了。是吴奶奶,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枣糕。
“小辰,给,刚蒸的,雨水也尝尝。”吴奶奶笑眯眯地,目光落在琵琶上,“哟,这就练上啦?真用功!赵家妹子引荐的王先生是正经高人,可得好好学。”
“谢谢吴奶奶!”吕辰接过枣糕,“王先生要求严,不敢懈怠。”
“好孩子!”吴奶奶点头,凑近些压低声音,“对了,早上那会儿,农学院那俩学生,小孙和小李,又来了!拉着柱子在你那暖棚酸菜缸那儿鼓捣了半天,还取走了一瓶子‘老酸水’呢!害得柱子差点上班迟到。我听说他们跟彭主任汇报,说什么‘马教授很重视’,‘课题正式批下来了’,‘要建立实验对照’!小辰啊,你那法子,怕是要成大学问喽!”吴奶奶脸上满是自豪,仿佛这荣誉也有她一份。
吕辰心中了然。孙建业和李秀梅动作真快!看来这个课题,已经在农学院正式立项。
送走吴奶奶,吕辰回到藤椅边,翻开一本《中国音乐史纲》。书中关于古代文献的解读、乐律计算、音乐实践和考察都极具深度,与王澜亭强调的“知其所以然”不谋而合。他看得入神,直到天色渐暗,何雨柱推开院门。
晚饭时,雨水叽叽喳喳说着学校的趣事,何雨柱讲着厨房里的刀光火影。吕辰安静地吃着,右手在桌下,依旧进行着轮指的空练。
饭后,何雨柱收拾厨房,雨水带着小咪回屋。吕辰拿起琵琶,他深吸一口气,调整坐姿,抱稳琴身,又开始了练习。
不知练了多久,他终于停下。手指微颤,指尖薄茧边缘再次磨破,渗出一点血丝。他拿起放在琴边那份王澜亭亲笔写就的学习计划表,目光扫过上面不容置疑的要求:每日指法练习(含空练)不少于两小时;视唱练耳(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听记)每日必练;乐理自学(和弦、调式进阶);音乐史精读(琵琶源流、流派、代表曲目背景)……,最后一行冷峻的字迹:“下次课,考校听辨能力及琵琶源流详述。”
压力如山啊!吕辰轻过琵琶,将计划表小心收好,熄灯回了卧室。
时间如流水,转眼就到了周日,吕辰一早就来到北京图书馆,借了一本《国乐概论》,静静的看着。
没过多久,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阅览室门口。娄晓娥穿着一件米白色的列宁装,辫梢系着素雅的发带,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像一缕和煦的秋风,悄然来到吕辰对面。
“吕辰同学,你总是这么早。”她轻声打着招呼,自然地坐下,从书包里拿出自己的书本和练习册。
“刚到一会儿,这里安静,适合看书。”吕辰笑着回应,目,“怎么样,新学期感觉?”
“还好,就是数学课听得有点吃力,特别是几何证明部分。”娄晓娥蹙眉,随即又看向吕辰桌上的书,“你呢?琵琶练习还顺利吗?乐理学得怎么样,那些术语和谱例。”
“说实话,指法练习算是找到了途径,视唱练耳也在慢慢进行。”吕辰伸出了手,把指上的老茧展示了一下,“关于乐理、音乐史方面也在阅读,但是相关的书籍实在是太少了,特别是关于西方音乐的部份,我能找到的书太少了,特别是系统研究的理论书。”
吕辰又拿出一本书,无奈地指了指书上关于“调式转换”的复杂段落,“特别是没有乐器在手边实践,光看理论,总觉得隔了一层。上次你提到属七和弦的解决倾向,结合《黄河》的例子,我才算摸到一点门道。”
“这正是我想跟你说的。”娄晓娥眼睛一亮,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分享的喜悦,“我觉得学音乐,尤其是理解理论,光看书不行,得多听、多想、多实践。你看这里……”她翻开自己的乐理书,指着一个谱例,“就像你学琵琶指法,光看图示不行,得在桌子上空比划,找感觉。”
她边说边伸出修长的手指,在桌沿上模拟着弹挑的动作,动作轻柔而富有韵律感:“手腕放松,力量在指尖,你看,是不是这样?”
吕辰认真地看着,也学着在桌上比划,感受着指尖发力的细微差别。“对,这样感觉清晰多了!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这话一点不假。”
“没错!”娄晓娥赞同地点头,“所以啊,我建议你除了练习琵琶指法,多听各种类型的音乐,尤其是结构清晰的古典作品片段,试着分析里面的和声走向、旋律线条。听的时候,可以在心里跟着哼唱,用手打拍子,培养‘内心听觉’。这样再回来看理论,就容易理解了。”
吕辰道,“我也正头疼这个事,很多乐理、乐史书,里面提到的音乐、案例,单看文字,没实际听过,总觉得云里雾里的,可是我也不知道能去哪里听道。”
娄晓娥诧异道:“你不是买了收音机学俄语吗?中央台就有很多音乐节目,像《唱片音乐会》等,比留声机播放的还要好,你不知道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