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路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晕笼罩着他们。走到那个熟悉的岔路口。
“我该往这边走了。”娄晓娥停下脚步,指了指右边,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本旧钢琴教程。
“嗯。”吕辰也停下,看着她被路灯和红晕映衬得格外生动的脸庞,带着点促狭的笑意,“下次要听你弹《梦幻曲》。”
娄晓娥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想得美!《梦幻曲》可不是那么容易弹好的!你就慢慢的等着吧!”
“好,一言为定!”吕辰笑着挥手。
“一言为定!下周见!”娄晓娥也用力挥了挥手,转身步伐轻快地融入了初春傍晚的北京街头。
如果说图书馆是吕辰和娄晓娥静谧的精神花园,那么正阳门外的“陈记裁缝铺”,则成了何雨柱释放热情的烟火战场,并日益成为他心之所向的“第二家园”。
他隔三差五就往那边跑,理由总是现成的:给雨水送落下的手套,问问新做的衣服进度,或者干脆就是“路过,带了点自家暖棚刚摘的黄瓜/番茄/菠菜,给陈婶和雪茹尝尝鲜”。
起初陈雪茹还会推辞几句,后来便也笑着收下,大大方方地道谢:“柱子哥,你这暖棚可真是宝贝,这大冬天的黄瓜,水灵得掐出水来!我妈可爱吃了。”她的笑容,总能点亮何雨柱局促的脸。
何雨柱的“投喂”也迅速升级。从新鲜蔬菜,到丰泽园后厨“试菜多出来”的精致小点,小巧的豌豆黄、酥脆的排叉儿、裹着蜜汁的京糕条;再到他潜心研究、特意为陈家人改良口味的家常菜:浓香四溢的红烧肉,酱香浓郁的樱桃肉,甚至是一碗炸酱面。他总能保证这些饭食热气腾腾地出现在裁缝铺。
“柱子哥,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绝了!”今天,陈雪茹又尝了他新做的“赛螃蟹”,忍不住真心赞叹。这一声“柱子哥”,让何雨柱憨厚的笑容几乎咧到了耳根,搓着手,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陈母看着两人越来越自然的互动,脸上的笑容也愈发慈祥。她常留何雨柱在铺子里吃饭,饭桌上气氛融洽。
投桃报李,陈雪茹的手艺也惠及了吕家三兄妹。春节刚过,她就给吕辰做了一件挺括合身的列宁装外套;给何雨柱做了一套厚实耐磨的工装,方便他在厨房干活;最用心的是给小雨水,一条鹅黄色灯芯绒背带裙,配上白色荷叶领衬衫,衬得小丫头像初春的嫩芽般娇俏可爱。
雨水穿着新裙子,在院子里转圈圈,银铃般的笑声洒满了小院。
当何雨柱穿着那身崭新笔挺的工装去丰泽园上班时,连他师父赵四海都多看了两眼,打趣道:“柱子,行啊,这身精神!人靠衣裳马靠鞍,有点大厨的派头了!” 何雨柱总是嘿嘿笑着,心里美滋滋的。
暖棚试点,在西四街道取得了巨大成功,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餐桌,还惠及了邻里,更以其实实在在的产出和可复制的技术,引起了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
春节刚过不久,西四街道办就组织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居民冬季蔬菜种植经验推广现场会”,地点就选在吕辰家的后院。区里的技术员、各街道干部、居民代表,挤满了小小的院子。暖棚里的菠菜、番茄、黄瓜等,在早春的阳光下散发着勃勃生机,成为最有力的说服工具。
孙建业和李秀梅作为农学院的技术支持代表,成了现场最忙碌的人。他们拿着笔记本,指着地龙构造、保温草帘、温湿度计、蓄热水池和堆肥区,详细讲解着每一个技术要点和科学依据。
街道办彭主任大声宣布:“同志们!去年冬天,五个暖棚试点的成功实践证明,‘居民自助解决冬季蔬菜’这条路子,完全走得通!是改善群众生活的好办法!经区里研究决定,今年开春,将在我们西四街道全面推广这种‘互助暖棚’模式!由街道统一组织,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部分材料支持,各居民委员会牵头,根据院落条件,合理规划建设!”
彭主任顿了顿,环视众人,掷地有声,“至于产出,由政府按需统一调配,优先保障烈军属、困难户,剩余部分按劳分配!让咱老百姓冬天的饭桌上,也能见到绿!”
这消息迅速吹遍了胡同巷陌,很快,在街道干部和农学院学生的指导下,有条件的小院纷纷申请,周师傅、阎师傅的工程队忙得不可开交,听说活计都排到了秋天。
时间在图书馆的书页间,在琵琶的轮指声中飞快流逝。胡同墙头的积雪化尽,枯枝抽出嫩芽,杨花柳絮开始漫天飞舞。
中考的压力,对于早已将初中知识烂熟于胸的吕辰而言,更像是一次按部就班的检验。
他依然保持着规律的作息,清晨听俄语广播和琵琶指法空练,白天在学校阅读乐理书籍,晚上进入农场空间打理作物和牲畜,或者抱着琵琶炼习《旱天雷》,琴声也从最初的生涩滞重,渐渐透出一丝清越与灵动。
中考平静地结束了,当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铃声响起,吕辰走出考场,夏日的阳光洒在身上。他轻轻呼出一口气,心中并无太多波澜,只有一种水到渠成的踏实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