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到了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昨天,吕辰已经跟着张叔把娄晓娥送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而今天,是他到学校报道的日子。
辞别了嫂子陈雪茹和小雨水,吕辰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穿着崭新的中山装,背着双肩包,车后还驮着一个大大的帆布包,用麻绳捆得结实实实,里面是被褥、几套换洗衣服、瓷盆、牙膏、牙刷、肥皂等,还有几本工业方面的书籍,这是几年前,娄振华赠送给的。
绕过西郊公园的高大围墙,穿过中关村的林荫大道,走过海淀的狭窄街道,过路北京大学的古典西门,“清华园”那古朴恢弘的西大门渐渐映入眼帘。
即便吕辰心性沉稳,此刻胸膛中也难免涌起一股热流。这里,将是未来数年他汲取知识、挥洒青春的地方。
还未到门口,热烈的声浪便已传来。
西门内外,一片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
鲜红色的横幅高高悬挂,上面用遒劲有力的白色字体写着:“欢迎新同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又红又专,做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字体是充满时代力量感的仿宋体,醒目而庄严。
门口的空地上,几张课桌拼成了临时的迎新接待站。十几名师兄师姐正在忙碌着,他们胸前别着红底白字的“清华大学”校徽,许多人手臂上还戴着“迎新服务”的红袖标,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吕辰骑车靠近,一位剪着齐耳短发的师姐立刻主动迎了上来,目光扫过吕辰车后的行李,“同学,你好!是新生吗?哪个系的?”
吕辰赶忙停下车,脚支在地上,回答道:“师姐好,我是新生,机械制造系的。”
“机械制造系!好系!”一位身材高大、肤色黝黑的师兄走了过来,露出一口白牙,“咱们工业的脊梁!同学,顺着这条路往里走,二校门后往北拐,大礼堂西边那片广场就是各系的报到点,机械系的位置很显眼!”
“谢谢师兄。”吕辰点头道谢。
“需要帮你搬行李吗?”那位女师姐热情地问。
“不用了师姐,行李不重,我自己能行,谢谢您!”吕辰连忙婉拒。
“那好,快去吧!排队的人不少呢!”师姐笑着挥手。
吕辰推着自行车,缓缓走进西门。门洞下光影斑驳,仿佛一道时间回廊,门外门内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沿着林荫路向东走,两侧高大的杨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路上都是和他一样的新生,或同样推着自行车,或提着行李艰难前行。脸上混合着旅途的疲惫,还有初来乍到的茫然,以及压抑不住的兴奋与憧憬。
很快,那座着名的青砖白柱的“二校门”出现在眼前,许多新生都在这里驻足,脸上带着朝圣般的庄重。吕辰也瞻仰着这座承载了无数历史和梦想的象征性建筑,这是他上辈子无法企及的存在。
穿过“二校门”,左转向北,绕过一片小树林,眼前豁然开朗。大礼堂宏伟的穹顶和红色砖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而它西侧的大广场上,此刻已是人声鼎沸。
一排长桌整齐排列,桌子上方拉着醒目的横幅:“水利工程系”“动力机械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桌子后面,坐着负责登记的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干部,桌前则是一条条由新生和家属排成的长龙。
喧哗声、招呼声、问答声、广播里播放的激昂乐曲声,混合成一曲独属于开学季的交响乐。
吕辰很快找到“机械制造系”的横幅,队伍排得不短,他找到队尾,支好自行车,安静地等待。
前后都是和他年纪相仿的青年,大多衣着朴素,泛黄的白衬衫、蓝色棉布裤子、绿色的解放胶鞋或黑色布鞋,行李也大同小异,帆布包、旧皮箱、网兜里装着脸盆和搪瓷缸子。
空气中带着淡淡的汗味和灰尘,但更多的是年轻人身上那股蓬勃的朝气。吕辰有点后悔听从嫂子的安排了,这新衣新装有实在太显眼。
排在前面的是一个戴着厚眼镜、身材瘦小的男生,他转过头,略带腼腆,带着浓重江浙口音,“同,同学,你也是机械系的?”
“是啊。”吕辰微笑着点头,“你从哪里来的?”
“我来自浙江杭州。你呢?”
“我就是北京的。”
“北京好啊,首都!”另一个身材敦实的男生插话进来,他的口音带着明显的东北味儿,“俺是从辽宁沈阳来的!这一路上可折腾坏了!”
几句话打开了大伙儿的话匣子。
队伍缓慢前移,这些即将成为同窗的年轻人们开始小声交流起来。
来自天南地北,口音各异,但眼神里有着相似的好奇与期待。
吕辰听着他们讲述旅途见闻、家乡风物,偶尔插上一两句,气氛很快融洽起来。
终于轮到吕辰,桌后坐着一位表情严肃、约莫四十岁的男老师和两位干练的学生干部。
“录取通知书,户口迁移证,粮油关系转移证明。”老师言简意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