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本质上,它依然是这个特殊年代的产物。
炉火熊熊,黑烟滚滚,映照着一张张被汗水与热情冲刷的脸庞。
吕辰他们的任务是从远处的堆放点,将煤炭、铁矿石和作为溶剂的石灰石搬运到高炉旁。
这是一项纯粹的体力考验,扁担压在肩上,箩筐装满沉重的矿石,往返穿梭。
号子声、鼓劲声、高炉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异的“战斗”氛围。
吕辰看到不少教授、讲师也夹杂在队伍中,沉默地搬运着,眼镜片后的目光复杂难明。
他依旧稳定地输出着体力,观察着。
他发现,在这种集体性的狂热劳动中,个人的偷奸耍滑变得困难,但也并非没有。比如高建红,他总是能找到方法偷懒,如挑分量轻的、占长扁担等。
连续几天的体力劳动,新生们迅速褪去书卷气,皮肤变黑,手上起茧,但眼神里也多了些别的东西。
有的更显坚毅,更多的则难掩倦怠与困惑。
周五的劳动总结会上,各班评选“劳动标兵”。
王卫国毫无悬念地高票当选,他那种解放军式的吃苦耐劳和带头作用有目共睹。
也有同学起哄提名吕辰,说他干活踏实,还帮助同学。
吕辰立刻站起来,诚恳地推辞:“谢谢大家,但我做的远远不够。王卫国同学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才是真正的标兵!我还有很多需要向同志们学习的地方,这次评选应该鼓励更需要的同学。”
郑辅导员看了他一眼,目露赞许,似乎觉得这个学生不仅干活实在,思想上也懂得谦让,不争不抢,很难得。
第一周终于在疲惫与充实中度过。周末短暂休整后,学习的齿轮正式开始转动。
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5803班第一学期的课程表发了下来,满满当当,充斥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色彩。
政治课是绝对的重头戏,《马列主义基础》和《毛泽东思想概论》是必修中的必修,课时多,要求高。
讲课的老师理论功底深厚,引经据典,但核心始终围绕着“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继续革命”以及“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
课堂讨论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言,努力用刚学到的理论术语分析一切问题。
吕辰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理论的来源和影响,但他发言极其谨慎,只选择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观点表达,往往能切中要点,却又不会过分尖锐或突出。
基础课的压力同样巨大。《高等数学》的微积分和微分方程让许多同学头皮发麻;《物理》的力学和热学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普通化学》也并非易事,而且明显偏向工业应用;《机械制图》要求极高的耐心和精细度,趴在图板上一画就是半天,铅笔屑沾满衣袖;《俄语》是主要外语,读写要求很高,口语则带着浓重的“哑巴”色彩。
专业基础课已经开始渗透。《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如同两座大山,《机械原理》初步揭示了机构的奥秘,《金属工艺学》则为接下来的金工实习做着理论准备。
实践课是清华工科的传统强项,《金工实习》即将开始,他们将亲手操作车床、铣床、钳工台,锻造烧红的铁块,真正体会“制造”的含义。
此外,每周半天的“劳动课”雷打不动,继续着校园建设的各种任务。
班级活动也随之展开,第一次班会上,选举班干部。
辅导员和同学们提名了几个人选,其中也包括了在劳动中表现沉稳,似乎颇有见识的吕辰。
吕辰立刻站起来坚决推辞,理由是自己需要更多时间适应学习节奏,怕影响为同学服务,并表示更愿意努力学习,支持班委工作。
他的态度诚恳,最终大家尊重了他的意愿,选出了另外几位热情更高的同学。
学习小组按宿舍分配,213宿舍自然成为一组。
每晚,六人都会聚在宿舍或教室进行晚自习,讨论难题,互相考较。
王卫国基础较弱,尤其是数学,吕辰和吴国华便常常给他讲解;汪传志实践能力强,但理论稍欠;任长空学习刻苦,问题最多;陈志国则默默聆听,偶尔才问一句。
吕辰在其中扮演着“润滑剂”和“辅助者”的角色,他知识掌握得最快最牢,但从不炫耀,总是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室友理解,这让他在宿舍里人缘极好。
除了学习和劳动,他们也开展了班级联谊晚会,与中文系的一个班共同举办。
地点在一个简陋的食堂里,挂上彩纸,就是舞台。
同学们表演大合唱《东方红》《社会主义好》,朗诵诗歌《向困难进军》《雷锋之歌》,跳民族舞,说快板等。
吕辰跟着排了一个男声小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吕辰站在中间,跟着大家放声歌唱,动作虽然不算标准,但态度认真,完全融入了集体之中。
中文系的女生们表演了一个精彩的舞蹈《采茶舞曲》,舞姿翩跹,引来阵阵掌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