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17日,清晨。
朔风凛冽,吹不散逐渐凝聚的喜庆气氛。
吕辰早早起床,对镜整理仪容。他换上了一身半新的藏蓝色中山装,领口扣得一丝不苟,这是嫂子特意为他改制过的,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
临行前,陈婶又拿来一把旧毛刷,仔细替他刷去肩头并不存在的浮尘,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
“去了好好听领导讲话,这可是大场面!”何雨柱系着围裙从厨房出来,手里还端着一碗蒸蛋,这是给陈雪茹的早点,陈雪茹临盆在即,何雨柱越发照顾得仔细。
“晚上回来给你加菜庆功!”何雨柱说着,一边把蒸蛋递给陈雪茹。“雪茹,趁热吃,凉了腥味重!”
陈雪茹接过,叮嘱吕辰:“小辰路上当心,专心开会。”
小雨水则踮着脚,在吕辰胸前别上一朵小红花,那是她昨天特意用零花钱去合作社买的:“表哥最棒!”
吕辰一一应下,推上自行车出了小院,汇入上班的人流,朝着虎坊桥方向驶去。
越接近工人文化宫,喜庆的氛围便越发浓厚。街道两旁的电线杆上,已然插上了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工人文化宫,此刻更是成为了红色的海洋。高大的门楼上方,悬挂着巨大的红色会标:“北京市先进生产者、工作者年度表彰大会”。数十面红旗分列大门两侧,迎风招展。
广场上人头攒动,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先进代表们,正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他们穿着最好最体面的衣服,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与光荣。
许多人胸前已经别上了大红花或红绸条,相互寒暄、握手、介绍,声音嘈杂却充满活力。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昂扬向上的气息,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吕辰存好自行车,整理了一下衣襟,随着人流走向宫门。
他出示了刘副主任送来的红色通知,经过工作人员仔细核对后,才被允许进入。
一进入大厅,温暖的气息和更加热烈的声浪便扑面而来。
高大宽敞的主厅被布置得庄严而喜庆。主席台上方悬挂着国旗和党旗,台前摆放着一排铺着红布的长桌,上面放着热水瓶和搪瓷杯。
台下是一排排整齐的木质长椅,已经坐了不少人。
四周墙壁上,悬挂着巨大的标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向先进生产者学习!向先进生产者致敬!”“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字体苍劲有力,墨迹饱满。
屋顶垂下几盏巨大的灯饰,将整个会场照得亮堂堂的。
工作人员和大会服务人员穿梭忙碌,引导代表入座,分发会议材料,维持着秩序。
空气中混合着烟草味、热水汽、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热烈氛围。
吕辰正寻找着自己的座位区,忽然听到一个洪亮而熟悉的声音在不远处响起:“小辰!这边!这边!”
他循声望去,只见穿着崭新棉袄、脸色黝黑发亮的白杨村村长刘根生,正用力朝他挥手。
刘根生旁边,站着同样面带微笑的红星轧钢厂后勤主任李怀德和农学院的马教授。
马教授身边还跟着那两位常驻白杨村的农学院学生。
吕辰心中一喜,连忙快步走了过去。
“根叔!李主任!马教授!王学长,张学长!你们都来了!”吕辰惊喜地同他们一一握手。
“根叔,你什么时候来的?来了北京为什么不去我家里?是怕我招待不了吗?”最后,吕辰看着刘根生责怪道。
“这么大的喜事,我们能不来吗?只是昨天来得晚,就没去你家里了。”刘根生用力拍了拍吕辰的肩膀,语气充满了兴奋。
李怀德这时笑道:“小吕兄弟,你这就错怪刘老哥了,刘老哥可是我安排住在招待所的,白杨村为我们厂解决了那么多粮食蔬菜,刘老哥来开会,我要是敢不招待好,厂里的工人老大哥们是不会放过我的。”
李怀德今天穿着一套深蓝色的干部装,他拍了拍吕辰的肩膀:“咱们可是一个战壕里拼出来的战友!今天这场合,缺了谁都不行!”
马教授慈祥地笑着:“是啊,白杨村的成功,是工农结合、科技支农的典型范例。我们农学院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关键是轧钢厂的支持和白杨村乡亲们的实干。”他看向身旁的学生,“尤其是他们俩,在一线吃了不少苦。”
两位学生连忙谦虚地摆手,脸上却洋溢着被认可的喜悦。
“小吕,好久不见!”王学长说道,“上次见你还是采收仪式的时候。”
张学长也笑着说道,“是啊,小吕,你当时提到的那个广州地方的‘桑基鱼塘’,我们已经调研确认,我们正要论证这种方法在密云基地的应用,明年开春就打算试验!”
几人围站在一起,自然而然地聊起了白杨村基地的近况。
刘根生兴奋地讲述着冬茬蔬菜的长势,虽然外面天寒地冻,但暖棚里的黄瓜、西红柿、韭菜等反季节蔬菜长势良好,不仅保证了轧钢厂的供应,还有余力支援其他单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