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北京城,如重新长出新枝的枯木,然而,四月春风带来的却不是湿润泥土芬芳。
它卷挟着来自蒙古高原的沙尘,一遍遍掠过京城。
天空总是昏黄的,太阳像一个模糊的光斑,悬在弥漫着土腥味的空气里。
沙尘暴是常客,有时来得猛烈,天地间一片混沌,黄色的尘埃无孔不入,即使紧闭门窗,桌面上也很快会落下一层细沙;有时则持续着扬沙天气,让整座城市都笼罩在灰色滤镜之下。
与此同时,无处不在的杨花和柳絮也开始作祟,它们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粘在行人的头发、眉毛上,钻进鼻腔,与沙尘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窒息的春日图景。
去年开始的干旱仍在持续,护城河的水位下降了许多,河床边沿裸露着,泥土干裂。
街边高大的槐树和榆树,也在那绿色在沙尘之下,显得黯淡无光,缺乏生机。
物资供应愈发紧张。
居委会的黑板报上,“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支援国家建设!”等标,以及进一步严格执行票证管理、定量供应调整的通知,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主角。
哪怕有娄振华等爱国人士的慷慨捐赠,但是在这种规模空前的天灾面前,在数百万人口的巨大需求面前,也如同杯水车薪,翻起一点点浪花之后,很快就消失无踪了。
街坊邻里见面闲聊,三句话离不开“粮票”“菜票”“定量又减”等信息,去“哪儿能买到不要票的”成了最敏感、最终极的话题。
供销社门口的长队,仿佛永远也排不完,人们用手帕捂着口鼻,一边躲避着风沙飞絮,一边攥着各种票证,眼神里满是期盼与焦虑。
凭借着农场空间的暗中支持,以及何雨柱在食堂工作的便利,吕辰家基本不受影响。
但是大环境的艰难,依旧像糟糕的天气一样,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陈婶做饭时,会更加仔细地计算米粮,连淘米水都舍不得倒掉;何雨柱从食堂带回来的饭盒,也远不如前两年那么“实在”。
这个周六的下午,吕辰从田爷处学习归来。
他“买”了十几斤米面和两块风干腊肉,一路回到甲字五号院,将弥漫在空气中的紧绷感隔绝在外。
陈婶把小念青的摇篮捂得严严实实,隔绝了杨花、柳蕠的滋扰。
将东西放进厨房,对于吕辰总能买到粮食一事,陈婶早就见怪不怪了。
逗弄了小念青一会,吕辰进了书房。
书房里,小雨水正安静的看着一本《鲁迅全集》,小咪趴在书桌上呼噜噜的睡得正香。
见吕辰进来,小雨水倒了一杯水,指着桌子上的一封信道:“表哥,你回来了,吃饭了没?这是邮递员送来的信,白杨村的刘舅舅给你的。”
“在田爷那晨吃过了,雨水看书要注意时间,别伤了眼睛。”小雨水最近迷上了鲁讯先生的书,都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
“知道了,表哥!”小雨水点头,“表哥,你说鲁讯先生为什么那么厉害……?”
听小雨水分享了一会读书心得,吕辰才拆开了刘根生的信。
信中详细描述了密云县万亩蔬菜基地的推进情况。
县里已经下了大力气,组织白杨村及附近几个村子,顶着干旱,硬是靠人力开挖灌渠,目前主干渠已初具雏形,正准备与宏大的密云水库灌渠体系对接。
马教授带着团队几乎常驻在村里,指导村民们依据地形,科学规划暖棚选址,建设高效的堆肥池,变废为宝。
信里特别提到,红星轧钢厂供应了大量劳保用品、农具等物资,还额外派出了一支由六十多名工人家属组成的支援团队,参与到灌渠工程和暖棚地基的建设中,真正体现了“工农一家,共克时艰”。
白杨村乡亲们在如此艰难条件下,展现出的拼搏精神,以及马教授团队、轧钢厂乃至普通工人家属的无私奉献精神,像一束微光,照亮了这干旱春天里的一角。
吕辰深刻的意识到,面对普遍性的困难,任何一点努力都显得如此珍贵而迫切。
他的目光再次落回书桌,心中升起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一个构想变得越来越清晰。
白杨村在为“吃”而努力,那么他在工业领域,也应当为“生产”寻求突破。
“人力有时而穷…”吕辰心中暗忖。
在配件厂,他们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了效率,但那只是一个点。
如果能将自动化的理念引入到像轧钢厂这样的大厂,哪怕只是在一个环节上实现,所能节约的人力、降低的劳动强度、提升的稳定性,在当前背景下,意义尤为重大。
这不仅能直接助力生产,某种程度上,也是将劳动力从繁重重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去支持像白杨村建设这样更需要人的地方。
这不仅仅是技术探索,更是应对时艰的一种“技术自救”与“工农联动”。
他决定构思一个自动化分拣码垛设计项目,利用相对成熟的继电器技术,设计一套低成本、高可靠的系统,这正是符合当下国情和厂情的务实之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