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到了七月,盛夏来临,暑气渐浓,机械制造系5803班迎来了大学二年级的暑假。
对于“明斋”213宿舍而言,这个暑假并非休闲的假期,而是即将奔赴另一个“战场”的起点。
在学校一个多月的埋头苦干,“分拣码垛系统”的演示模型已然成型。
虽然只是简化版,但核心功能俱在,继电器控制逻辑清晰,传送带运行平稳,气动抓手也能完成基本的抓取和释放动作。
这个凝聚着六人心血的系统,需要更广阔的天空去试炼。
前往红星轧钢厂的前一天,“技术攻关小组”带着完整的项目进展报告、技术规范、演示模型的测试数据,敲响了刘星海教授的办公室。
“进来。”刘教授沉稳的声音传来。
六人鱼贯而入,刘星海放下笔,目光扫过吕辰六人,最后落在吕辰手中厚厚的资料上。
“刘教授,”吕辰上前一步,将资料双手奉上,“这是我们关于分拣码垛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和校内模型测试报告。明天我们就要去轧钢厂了,想请您最后把关,看看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刘星海接过资料,指了指沙发和椅子:“都坐吧。模型测试情况如何?”
王卫国作为项目“政委”,汇报道:“教授,校内演示模型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继电器逻辑控制运行稳定,能够根据预设条件,完成对不同位置的抓取、移动和放置动作。机械结构方面,传送带调速、气动抓取的力度控制也经过了反复调试,目前表现良好。”
吴国华补充了技术细节:“我们针对可能出现的信号干扰,在布线时已经注意了强弱电分离,并对关键信号线做了初步的屏蔽处理。逻辑上也增加了基本的互锁保护,防止误动作。”
刘星海微微颔首,这才开始仔细翻阅报告和图纸。
他的阅读速度很快,不时在某些数据或设计图节点稍作停留。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以及窗外的蝉鸣。
吕辰等人屏息凝神,等待着导师的指点。
良久,刘星海放下报告,抬起头,脸上露出赞许的神情,但随即变为凝重。
“很好。”他开口道,“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概念设计、图纸绘制到模型加工调试的全部工作,并且文档规范、数据详实,这超出了我的预期。你们在学校的这一步,走得非常扎实,充分证明了你们方案在‘原理’上的可行性。”
他话锋一转:“但是,同学们,你们要清楚,实验室的成功,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工厂,尤其是红星轧钢厂这样的大型重工业现场,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今天我要给你们这趟工厂之行‘校准’方向,泼点必要的‘冷水’。”
刘教授身体微倾,语气严肃:“你们在学校的这个模型,环境洁净,电压稳定,负载轻微。它证明了你们的想法‘能动’。但到了工厂,你们的核心目标,不能局限于让这台机器‘动起来’,而是要验证它能否在真实、严酷的工业环境下‘活下去’,‘干好活’。”
他具体解释道:“什么是真实环境?是车间里机器运行时震耳欲聋的噪音和振动;是大型电机启停时造成的电网电压瞬间跌落或浪涌;是空气中弥漫的金属粉尘、油污和水汽;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运行带来的疲劳累积……你们的系统,能否在这种环境下,连续不停、稳定可靠地工作八小时,甚至更久?这才是我关心的,也是工业设计的真谛所在,可靠性、健壮性。”
“所以,”刘星海总结道,“你们此行的目标,必须从‘验证模型’升华到‘验证流程’。验证你们的设计、制造、调试、维护这一整套流程,是否经得起现实考验。模型可以失败,可以修改,但验证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其价值远胜过一个在温室内完美的演示品。”
“基于这个目标,我需要你们重新定义此次实践的成功标准。”刘教授伸出三根手指,“在我看来,成功有三个层次。”
“第一等成功,是你们的系统经过现场调试和完善,其稳定性、效率和经济性打动了车间领导和工人,被正式采纳,融入到生产线中,真正替代了部分人工,创造了价值。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第二等成功,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或者重大缺陷,系统本身最终未能上线应用。但是!”他加重了语气,“你们通过这次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针对此类自动化改造的《设计规范》、《安装调试手册》、《常见故障排查指南》,这些凝结了你们经验和教训的文档,成为了轧钢厂乃至同类工厂可以借鉴的技术财富。这同样是巨大的成功。”
“第三等成功,无关项目本身,而关乎你们自己。”刘教授扫过每一个人,“那就是你们这六个人,通过直面真实现场的复杂、琐碎甚至挫折,完成了从学生到初步具备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蜕变。无论最终项目成果如何,只要你们实现了这个蜕变,就不枉此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