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刘教授开始预判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要求他们提前思考预案。
“电力问题是首要威胁。”刘教授强调,“车间不是实验室。一台大功率冲床启动的瞬间,可能会造成局部电网电压瞬间下降20%甚至更多。你们的继电器控制柜对电压波动极其敏感,轻则逻辑错乱‘发呆’,重则线圈烧毁。必须考虑加装稳压器、过压/欠压保护电路。这部分,国华要作为重中之重。”
“工厂的电磁环境如同无形的战场。动力电缆产生的强磁场会干扰甚至淹没你们微弱的控制信号。我之前注意到你们提到了屏蔽,这很好,但到了现场,必须严格执行:所有信号线必须采用优质屏蔽线,并且绝对禁止与动力线平行铺设,交叉时必须垂直跨越。这是无数血泪教训换来的准则。”
“机械应力与粉尘,车间的振动远超你们想象。每一个螺丝、每一处接线端子,都可能因为长期振动而松动。要设计定期的紧固检查点。还有粉尘,金属粉尘可能造成气缸卡涩,继电器触点接触不良。关键部位要考虑密封和定期除尘方案。传志、志国,机械部分的防护和易维护性需要加强设计。”
“安全第一,在模型上,急停按钮可能只是个形式。在工厂,它必须是设计中最可靠的一环!”刘教授语气极其严肃,“位置要醒目,伸手可及;必须是物理硬线连接,直接切断动力源;要防止误触,但更要确保在任何紧急情况下能一击生效。要设想所有极端情况:工人衣袖被挂住、工件掉落、设备异常声响……系统必须能被人为瞬间、无条件地停止。”
“容错与诊断,工业系统不能当‘哑巴’。一个工件卡在传送带上了,气源压力不足了,传感器被遮挡了……系统不能简单地停下来等你们去猜谜。要有清晰、明确的声光报警装置,最好能通过不同频率的灯光或声音,初步指示故障的大致方向,如机械卡死、信号丢失、动力故障等。这样,现场的工人就能进行初步判断和处置,大大提升系统的可用性。”
谈完了硬核的技术问题,刘教授的语气缓和下来,开始传授更为宝贵的“软技能”。
“记住,你们是去学习的,是去解决问题的,不是去炫耀清华光环的。”刘教授语重心长,“工厂里的老师傅,可能不懂复杂的控制理论,但他们用手指摸过的钢板厚度,用耳朵听过的设备异响,用几十年经验积累下的‘土办法’、‘老经验’,往往是图纸和公式无法涵盖的宝贵财富。”
他举例道:“比如,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们,某个安装位置为什么要故意留出几厘米的空当,那不是设计失误,那可能是曾经发生过碰撞事故后,用教训换来的‘安全空间’;他们调整某个参数靠的是‘手感’和‘耳感’,但其背后是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精微把握。虚心向他们请教,把他们当成项目的‘顾问’和‘合作者’,你们会少走很多弯路。”
“技术问题往往可以通过计算和实验解决,但‘人’的问题更复杂。”刘教授洞察世情,“如果车间的老师傅或操作工人,对你们这套‘新玩意儿’ 有疑虑甚至抵触,非常正常。不要试图用理论去说服他们,更不要争论。最好的办法是‘做给他们看’。”
“选择一个影响不大、易于观察的工位进行试点。让他们亲眼看到,这个系统如何将工人从重复、繁重、甚至危险的搬运劳动中解放出来,如何减少人为失误,提升作业一致性。邀请他们参与调试,听取他们的操作感受和改进建议。当他们从被动的‘使用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甚至‘改进者’时,你们项目的阻力就会小很多,甚至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支持。”
“李怀德厂长是你们的关键支持者,”刘教授对人情世故同样了然,“要善于管理他的期望。不要只报喜不报忧,也不要等问题无法收拾了才去汇报。建立定期的、简单的进度通报机制,主动向他汇报进展,更要坦诚地说明遇到的困难、下一步的解决计划。让他始终感觉事情在他的了解和掌控之中,这样他才会在资源和支持上持续投入。”
“同时,你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和团队。”刘教授看向吕辰和王卫国,“如果领导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基于事实和专业判断进行沟通解释,寻求合理的缓冲空间。确保团队能在一种健康、可持续的节奏下工作,避免压力过大,忙中出错,挫伤士气。”
谈话接近尾声,刘教授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校园,沉默了片刻。
然后他转过身:“孩子们,你们已经用智慧和汗水,在清华园这片相对纯净的土壤里,种下了一棵名为‘自动化’的树苗。它现在枝繁叶茂,展现出勃勃生机。现在,你们要亲手把它移植到轧钢厂那片更广阔、但也风雨更烈、土壤更复杂的天地里去。”
“那里有真实的需求,也有严酷的挑战;有朴素的智慧,也有现实的阻力。我希望你们带回来的,不只是一个机器模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工程实践报告,一份对工业现实深刻理解的认知,以及一颗历经淬火的‘工程师之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