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厂长。”王科长和钱、孙二位工程师齐声应下。
于是,在技术科王科长的引领下,吕辰六人来到了他们的暑假“战场”——红星轧钢厂薄板车间成品库。
库房高大宽敞,但内部景象却让他们略感意外。
不同于想象中井然有序的现代化仓库,这里堆满了不同规格、不同批次的薄钢板。
各种材质和尺寸的板材,如同连绵的钢铁丘陵,虽然大体按区域堆放,但细看之下,同一区域内的产品批次、客户订单标识混杂不清。
天车吊着钢板在空中缓慢移动,工人们拿着发货单,在“钢山”之间穿梭、核对、寻找,时不时传来高声的确认和略显焦躁的吆喝。
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机油的味道,夹杂着淡淡的粉尘。
他们发现,这里的库管方式较为粗放。
发货时,全靠保管员凭记忆和单据人工寻找对应批次和规格的板材,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一旦发错货,不仅影响客户生产,追回更正更是麻烦重重。
“兄弟们,”吕辰压低声音,“看来,咱们的‘第一枪’,得换个更有价值的靶子了。”
王卫国立刻领会:“辰子,你的意思是……光分拣码垛还不够?”
“没错。”吕辰目光扫过混乱的仓库,“这里最迫切的问题,或许不是搬运本身,而是‘管理’。我们何不将系统进行升级?在分拣码垛的基础上,集成一个简单的‘仓库管理系统’?”
吴国华道:“基于订单信息,通过逻辑控制,指引分拣系统自动定位、提取指定批次的板材,并码放到出库区?”
“对!”汪传志兴奋地一拍手,“这就好比给仓库装上了‘眼睛’和‘大脑’!咱们那套继电器逻辑,完全可以扩展这个功能!”
陈志国也眼神发亮,补充道:“需要规划货位编码,传感器定位。”
任长空用力点头:“俺觉得行!这样发货肯定又快又准!”
这个临时的发现和构想,让六人瞬间找到了更具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目标。
他们不仅要让机器动起来,更要用技术解决真切的生产痛点。
第二天,李怀德安排的支持人员也陆续到位。
钱工和孙工果然如预料般,只是露了个面,交代了几句“注意安全”“有问题记录”便离开了,采取了基本放任的态度。
真正留下来配合他们的,是几位实干的老师傅和年轻工人。
钳工师傅牛大群,四十多岁,膀大腰圆,沉默寡言,但一双眼睛透着精干,手里拎着的工具箱擦得锃亮。
锻工师傅王玉书,年纪稍长,脸上总是带着笑,看起来很好说话,但手指关节粗大,蕴含着力量。
焊工师傅邹章元,三十出头,性格略显急躁,但技术娴熟,听说一手电弧焊又快又好。
三名青年工人:张涛机灵外向,踏实肯干王成林,陈彦旭略显腼腆。
吕辰热情地迎了上去,将六位兄弟一一介绍,也认真记下了几位师傅和青工的名字。
他态度谦逊,语气诚恳:“牛师傅、王师傅、邹师傅,张大哥、成林大哥、彦旭大哥,接下来这段时间,就要多多麻烦和仰仗各位了!我们几个是学生,理论或许知道一点,但真正动手和现场经验,远不如各位。我们这个系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指点!”
王卫国也以军人的作风,明确了团队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
牛师傅代表老师傅们,言简意赅地回了句:“厂里安排,我们配合。有啥要加工的,图纸画清楚就行。”
几位青工则显得有些好奇和兴奋,对这群清华学生要搞的“自动化”充满了兴趣。
短暂的磨合后,整个团队立刻开始了高速运转,吕辰也开始了每天跟着何雨柱早出晚归的上班日子。
首先是要落实材料,王卫国拿着清单,跑技术科、跑供应科,申请继电器、接触器、限位开关、光电传感器、气管、各类钢材角铁等物资。
有李怀德的尚方宝剑,流程走得异常顺利,所需材料很快被批了下来,虽然有些是库房里的积压旧件,但经过测试大多完好可用。
接着,便是热火朝天的加工作业。
他们在库房角落里围出的一块空地,这里很快响起了各种声音。
汪传志和陈志国拿着放样后的图纸,与牛大群师傅和王玉书师傅讨论着机架焊接的坡口形式和尺寸公差。
牛师傅话不多,但手指在图纸上一点,往往就能指出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结构应力点。
王师傅则笑眯眯地帮忙协调着下料和初步成型。
邹章元师傅带着张涛,操纵着电焊机,蓝色的电弧闪烁,将切割好的型材牢固地拼接成传送带的机架和支撑结构,焊花飞溅,发出滋滋的声响。
吴国华和任长空则埋头在临时搭起的工作台前,对照着电路图,开始组装继电器控制柜。
任长空心细手稳,负责布线、压接端子;吴国华则进行逻辑复核和元器件测试。王成林和陈彦旭两个青工被分配过来打下手,帮忙整理线缆、传递工具,同时也好奇地看着那些继电器在吴国华的调试下,发出有规律的“咔嗒”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