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轧钢厂薄板车间成品库内,热浪与钢铁气息交织,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自动分拣码垛系统的机械骨架已巍然屹立,传送带、气动机械手、控制柜各就各位,与用于仓库管理系统的轻型检测平台,共同构成了覆盖整个仓库的巨大钢铁怪兽。
巨大的货位编码图贴在墙上,象征着秩序征服混乱的雄心。
安装工作已基本完成,但预期的顺利调试却并未到来。
真正的挑战,如同潜伏的野兽,开始露出狰狞的獠牙。
首先发难的是无处不在的环境干扰。
“咔嗒…咔…嗤…”
继电器控制柜内,原本应该清脆规律的吸合声变得杂乱无章,指示灯如同患病,忽明忽灭。
刚刚还能流畅执行分拣指令的机械手,此刻僵在半空,如同抽风,动作毫无逻辑。
“又‘死机’了!”吴国华猛推眼镜,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紧盯着逻辑图。他身边的王成林赶紧记录下故障时间。
问题根源被指向车间电压的剧烈波动。
一台大型龙门吊的启动,让局部电压瞬间跌落超过15%,这对于依赖稳定电压的继电器线圈和精密传感器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
实验室里纯净的电力环境,与工厂这个“电老虎”横行的粗犷电网,完全是两个世界。
“这鬼电压,跟抽风一样!”
汪传志烦躁地抹了把脸上的油汗,“咱们那点稳压措施,根本不够看!”
机械部分同样状况频出,面对仓库里那些厚重、边缘不平整的钢板时,气动抓手就显得力不从心。
“漏气了!这里!”陈志国眼尖,指着抓手气缸接口处细微的“嘶嘶”声。
邹章元师傅立刻拎着工具上前紧固,但类似的问题似乎在不同的接头处此起彼伏。
更棘手的是抓取力不足。
预设的气压足以抓起大部分板材,但遇到某些超重或者表面有油污的钢板时,抓手要么抓不牢,在半空打滑,要么在码垛到一定高度后,因力量衰减导致板材跌落,发出令人心惊肉跳的哐当声。
“这玩意儿中看不中用啊!”一次抓手失力导致钢板险些砸到传送带后,一个老师傅忍不住低声嘟囔,“还不如咱们用吊车稳当!”
这话像一根刺,扎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技术上的挫折,很快引来了人际的阻力。
钱工程师背着手,面无表情地看着再次陷入停滞的系统,他目光扫过凌乱的线缆和狼藉的现场,终于忍不住开了口,声音带着金属般的冷硬。
“我早就说过!继电器这套东西,在实验室里玩玩可以,到了现场,就是绣花枕头!看看,动不动就‘发呆’,逻辑混乱!排查?这蜘蛛网一样的线,查到猴年马月去?有这功夫,老师傅用天车早就干完活了!你们这是在浪费国家资源,搞形式主义!”
孙工程师虽然没说话,但也不时摇头,态度不言而喻。
而库房里一些原本就对“自动化”持怀疑态度的工人,也开始窃窃私语。
“我就说嘛,哪那么容易……”
“天天叮叮咣咣,耽误多少事儿……”
“还是得靠咱们这双手靠谱……”
这些议论像无形的铅块,压在吕辰六人的肩头。
连续多日的高强度工作,本就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此刻加上技术困扰和外界质疑,一股沮丧和焦虑的情绪开始蔓延。
就连平日里最乐观的汪传志,也少了咋呼,多了沉默。
“辰子,这样下去不行。”傍晚收工后,王卫国擦着汗,找到正在对着时序图苦苦思索的吕辰,声音低沉,“士气低落,技术难题一时半会儿啃不下来,钱工那边压力也越来越大,恐怕……”
吕辰抬起头,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烦躁:“刘教授!我们去找刘教授!”
第二天一早,吕辰和王卫国向李怀德简短汇报后,便骑着自行车,匆匆赶回清华园。
刘星海教授的家中,一室书香,与轧钢厂车间的喧嚣燥热形成鲜明对比。
听完吕辰和王卫国的汇报,刘教授细细询问了几个关键细节:电压波动的具体幅度和频率、气路漏点的常见位置、抓手打滑时板材的状态、以及继电器误动作时控制柜附近的设备运行情况……
“电压波动超过15%,这是硬伤,必须加强稳压和滤波。”
“气动接头密封问题,是安装工艺和震动导致的疲劳,要排查所有接口,采用更可靠的密封方案和防震措施。”
“抓取力计算理论值足够,但忽略了板材表面油污、氧化层的影响,以及气源压力的自然衰减。需要增加抓取力监测和自适应调整机制,或者考虑机械抱夹等其他形式。”
“至于继电器的误动作,在电压问题解决后,重点查信号线的屏蔽和接地。”
刘教授一一点出要害,语气平和却如手术刀般精准。
最后,他脸上竟露出一丝赞许:“你们遇到的这些困难,太正常了,这才是真实的工业现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