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三辆苏制吉普组成的车队驶出红星轧钢厂,迎着朝阳,向密云方向疾驰。
杨卫民厂长与李怀德讨论着仪式细节。
“这次规格很高,”杨厂长提示,“市里牵头,工业部、农业部都派了司局级领导下来,还有农学院专家和各大报社记者。这是我们红星轧钢厂支援农业建设的一次成果大检阅!”
李怀德笑着接话:“全靠厂长您当初高瞻远瞩,大力支持‘工农联动’。从白杨村几十亩试验田开始,您就定下调子,要实实在在为农村解决问题。”
杨厂长笑道:“怀德,你就是谦虚!不居功,不自傲!”
车队驶入密云地界,景象逐渐不同。
视野中出现大片反射阳光的玻璃暖棚,如银色鳞片镶嵌在枯黄画布上,绵延起伏,蔚为壮观。
主干渠已然通水,清冽的密云水库之水沿着新修渠道奔流,滋润着这片渴望已久的土地。
基地核心区人头攒动,红旗招展。
临时搭建的主席台披着红布,悬挂巨大横幅。
台下,各村乡亲穿着最好的衣服,脸上洋溢自豪与期盼;轧钢厂的工人家属代表挺直腰板,神情自豪。
农学院学生、各级干部、新闻记者汇聚,场面隆重热烈。
仪式准时开始。
市领导首先致辞,高度赞扬在严峻旱情下,工农学三方携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出这片“塞北江南”的奇迹。
他指出,密云万亩蔬菜基地的成功建设,是贯彻执行“工农联盟”“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方针的生动体现,为缓解城市副食品供应压力、探索城乡互助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密云经验”。
农业部领导登台,着重肯定“红星轧钢厂-白杨村”模式的先锋模范作用。
“这个模式好在哪里?它不是简单捐钱捐物,而是建立了可持续、互惠互利的联动机制!工厂提供农村急需的物资、技术和市场,农村则为工厂和城市提供稳定蔬菜供应。这是真正的血肉联系,是社会主义协作精神的璀璨之花!值得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学习推广!”
杨厂长的讲话经过精心打磨,既体现轧钢厂的责任担当,又将姿态摆得极高。
“……支援农业,是我们红星轧钢厂全体工人弟兄义不容辞的责任!看到乡亲们不再为吃菜发愁,看到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我们和你们一样高兴,一样自豪!”
他话锋一转,抛出准备已久的“重磅消息”。
“但是,我们觉得,这还不够!为了更好、更快地支持像密云基地这样的农业项目建设,经厂党委研究决定,并报请上级批准,我们红星轧钢厂,将正式开辟专用生产线,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一体成型的钢制暖棚龙骨预构件!”
台下瞬间响起惊呼和热烈掌声。
杨厂长描绘道:“这些预构件坚固耐用,安装便捷,将大大缩短暖棚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我们坚信,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红星轧钢厂不仅要为国家的工业建设贡献钢铁脊梁,也要为首都的‘菜篮子’工程,打造最坚实的‘钢铁骨架’!”
他挥动手臂,声音铿锵:“这,就是我们红星工人,对‘工农联盟’最坚定的回答,对社会主义建设最赤诚的奉献!”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杨厂长的发言将仪式气氛推向高潮。他不仅宣布了一项实实在在的惠农举措,更将轧钢厂支援农业的行动,从“项目合作”提升到了“产业支撑”的战略高度。
市领导最后总结,正式宣布将以密云万亩基地为基础,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基地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丰富蔬菜品种,将密云县建设成保障首都供应、稳定市民生活的“菜篮子”重要基地。
仪式结束后,领导和嘉宾们参观了基地核心区。
走进暖棚,与外界的干旱炙热截然不同,里面湿润温暖,满眼翠绿。黄瓜挂架,西红柿泛红,辣椒垂坠,油菜碧绿……一派生机勃勃。
白杨村村长刘根生穿着崭新中山装,作为农民代表,激动地向领导们介绍情况,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和自信。
马教授在一旁补充技术细节,脸上带着科研结出硕果的欣慰。
吕辰跟在李怀德和杨厂长身后,看着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一年多前第一次回白杨村,看到乡亲们面对旱灾的无奈与坚韧;想起自己冒险从空间运粮回村的那个夜晚;想起与马教授、李怀德一次次商讨方案的情景……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智慧与期盼。
回程路上,吉普车内气氛更加融洽。
落成仪式的成功举办,让每个人都心情舒畅。
杨厂长主动问起了吕辰他们在厂里的“自动化”项目。
“怀德,你们那个自动分拣码垛的系统,搞得怎么样了?上次听你提过一嘴,说进展不错?”
李怀德接过话头,语气自豪:“厂长,正要向您汇报呢!就在我们来密云之前,系统已经全面联调成功,稳定运行了好几个小时,分拣、码垛、仓库管理,一气呵成,效果非常理想!这可是咱们厂,也是国内重工业系统里,头一份敢这么搞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