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一项意义深远的共建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党支部与红星轧钢厂党委共同策划的“红色技术先锋”共建活动全面启动。
学校组织大批师生党员,走出象牙塔,走进机器轰鸣的轧钢厂车间,开展别开生面的“技术党课”。
在轧钢厂宽敞的会议室里,师生党员与工人党员、技术骨干齐聚一堂。
刘星海教授以“自动化技术发展与工业现代化路径”为题,上了一堂深刻而前沿的党课,将党的技术政策、国家工业发展方向与具体的技术路径结合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吕辰、王卫国等人则结合实践项目,分享了在技术攻关中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解决一个具体技术难题上的体会。
工人们也分享了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奉献、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故事。
这种形式的党课,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技术探讨深度融合,让师生党员更直观地理解了“技术报国”的深刻内涵,也让工人党员感受到了理论的力量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在轧钢厂的一栋小楼前,他们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清华大学-红星轧钢厂技术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李怀德副厂长和刘星海教授共同揭幕。
当红布落下,锃亮的铜牌在阳光下闪耀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不仅仅是一块牌子,它标志着厂校合作进入了一个常态化、制度化的新阶段,为未来更多清华学子提供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稳固平台。
王卫国代表“技术攻关小组”在挂牌仪式上发言。
他回顾了团队在库房中度过的六十几个日夜,感谢了厂校双方领导的信任与支持,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
他的发言,充满了对这片工业战线的深厚感情和继续奋斗的决心。
校刊记者对“技术攻关小组”进行了专访。
《从实验室到车间:记一支青年技术攻关团队的淬火之旅》的长篇通讯很快在校刊头版刊登,详细讲述了六兄弟从概念设计、校内模型到工厂实战的全过程,重点刻画了他们面对“最后一公里”难题时的坚韧不拔和智慧火花,以及最终成功后的喜悦与成长。
这篇文章在清华园内引起了巨大反响,“技术攻关小组”成为了学生们热议的榜样,激发了许多人投身实践、服务国家的热情。
在机械制造系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上,吕辰以预备党员的身份,第一次系统地汇报了自己对“技术报国”的体会,阐述了对党员责任的理解。
他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技术报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扎根中国工业的实际土壤,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难题,将先进的技术理论,转化为能够切实提升生产效率、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增强国家工业实力的现实成果。
真正的工程师,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国情、懂人情,要善于向工人群众学习,要将个人的技术追求,与党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他的汇报赢得了支部党员们的高度评价。
共建活动还延伸到了生产一线。在轧钢厂,开展了“工人先锋岗 + 学生科研岗”结对子活动。
吕辰、吴国华等人与牛大群、邹章元等老师傅,王卫国、任长空与张涛、王成林等青工,分别结成了对子。
学生们定期到结对工人的岗位上,了解生产流程、设备运行状况和实际存在的技术难点,将自己的理论知识用于帮助工人分析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工人们则无私地传授操作经验、分享故障判断的“诀窍”,为学生的科研选题提供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和需求导向。
这种结对子,不是形式上的走过场,而是真正实现了知识互补、经验共享。
牛师傅甚至打趣说:“以前觉得你们大学生是文曲星下凡,现在看,也是能撸起袖子干脏活累活的实在人!咱们这‘老粗’和‘秀才’结合,还真能搞出点名堂!”
共建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工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更深度促进了厂校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共育,为红星轧钢厂的技术革新注入了持续的智力活水,也为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天地。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