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在系里组织的“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主题班会上,辅导员也热情地邀请吕辰上台:“吕辰同学,你的《亮剑》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鼓舞了许许多多的青年读者。请你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心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并传承革命精神的,这对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奋斗观非常有启发意义。”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吕辰站起身,先向辅导员和同学们微微鞠躬:“老师,各位同学,首先,我必须说明,《亮剑》能够面世并得到大家的认可,绝非我吕辰个人有什么了不得的才华或功劳。”
他语气诚恳,将一切归功于父辈:“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感人故事,每一次惨烈战斗,其灵魂和血肉,都来源于我的父亲,以及他那些至今我仍能记得名字或已无名可考的战友。他们用生命书写了历史,我,只是一个幸运的记录者和蹩脚的整理者。”
紧接着,他强调时代与组织的作用:“其次,没有党和国家对烈属子弟的深切关怀,没有街道办刘主任这样的引路人长期以来的悉心培养和关键时刻的棒喝,没有清华大学这片沃土提供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我不可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更不可能有相对平和的心绪去完成这部作品的整理和创作。是伟大的时代,是组织的培养,给了我创作的土壤和可能。”
最后,他又落脚于当下的责任与担当:“所以,我认为,对我们今天的青年学生,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国家工业化建设使命的工科学生来说,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最好的方式绝非仅仅停留在阅读书本、感慨往昔的层面。它必须体现在我们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对我来说,过去用笔记录父辈的荣光,是一种继承;而现在和未来,学好专业知识,攻克技术难关,在车间里、在图纸上、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中‘亮剑’,为国家造出好机器、解决真问题,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继承革命精神、报效祖国的最主要战场!写作,是特定条件下的过去式;而立足专业,科技报国,才是我们现在必须坚守的‘主战场’!”
这番立意高远、逻辑严谨又充满真诚的发言,让辅导员频频点头,同学们也深受触动,只觉得吕辰觉悟高、格局大,时刻不忘自身根本。
这股风潮也吹向了校园舆论阵地。
校刊的主编,一位高年级的中文系才子,亲自到213宿舍找到吕辰。
主编热情洋溢地表达了校刊对吕辰同学取得文学成就的祝贺,然后切入正题:“吕辰同学,你的经历非常独特,是咱们清华‘文理兼修’的典范!我们校刊希望能为你做一期专访,或者请你写一篇关于《亮剑》创作背后的故事,分享你的心路历程。当然,如果你有新的散文、评论创作,我们更是无比欢迎!”
吕辰客气地请主编坐下,递上一杯热水。
“非常感谢校刊的厚爱和认可,实在愧不敢当。”他斟酌着词句,“《亮剑》的创作,确实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特殊性,更多地是家世渊源和时代机遇的结合。我必须坦诚,我目前的全部精力和主业方向,已经完全投入到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中了。作为一个工科生,我深知打牢专业基础的重要性,不能,也不敢舍本逐末。”
他看到主编脸上掠过一丝失望,随即话锋一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替代方案。
“不过,如果校刊确实觉得我们的一些经历有报道价值,我倒是很愿意和你们聊聊我们‘技术攻关小组’这个集体,在红星轧钢厂这段时间发生的真实故事。比如,我们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控制理论、机械原理,应用到嘈杂震动的生产车间;如何与钱工、孙工这样的资深工程师,以及牛大群、邹章元那样的老师傅们沟通协作,共同攻克那些‘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我们如何在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如何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上……我觉得,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体会、这些厂校合作中的经验教训,或许比一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更符合我当下清华机械系学生的身份,也可能对更多同学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具有更直接的借鉴意义。”
主编略一思索,眼睛亮了起来,吕辰提出的这个角度,确实更具清华工科特色,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报道出来或许反响更好。
“好!吕辰同学,你这个提议非常好!我们就聊这个!‘从实验室到车间:清华学子的工业一线淬火记’,你看这个主题怎么样?”
吕辰微笑着点头:“这个主题很好,我全力配合。”
文学社的邀请也接踵而至。
社长和几位骨干成员满怀热情地找上门,希望能邀请吕辰这位“着名校友作家”加入文学社,甚至愿意奉上“荣誉会员”或“创作顾问”的头衔,希望能借助他的名望提升社团的影响力。
吕辰同样表示了感谢,但拒绝得更为直接和坚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