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吸引人的是,发布会还宣布,允许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观察,自行设计课题,提交实践基地评估,一经采纳,同样可以获得经费和支持。
吕辰、王卫国六人自然也拿到了厚厚的课题手册。
他们挤在人群相对稀疏的角落,快速翻阅着。
“好家伙!”汪传志第一个咋呼起来,“李厂长这魄力!四十七个课题,我看有一半以上都带着‘自动化’三字,或者跟自动控制密切相关!”
吴国华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他快速扫过几个与控制逻辑相关的课题,呼吸都微微急促起来:“确实!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工业化对自动化的需求已经摆在了台面上。继电逻辑、顺序控制、传感器应用……这些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技术革新的核心。”
他猛地抓住吕辰的胳膊,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狂热,“辰子,看到了吗?这是我们的战场!我们必须深耕下去,我敢断言,谁能吃透这套逻辑,谁就能成为未来自动化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我们要做,就做这个‘逻辑泰斗’!”
陈志国相对沉稳,他指着《气动传送带节能与调速系统优化》的课题说:“这个可以看做是我们分拣码垛系统中传送带单元的深化和优化,技术延续性强,做起来把握更大。”
汪传志则对《小型工件自动分拣装置》青睐有加:“这个好!咱们那套控制逻辑和机械结构几乎可以直接复用,稍微改改就能用在配件厂的轴承车间,见效快,还能还老赵师傅一个人情!”
任长空翻到了《车间生产数据采集与报表自动生成系统》的页面,小声说:“这个……好像也挺有意思,要是能做成,车间主任们就不用天天熬夜填报表了。”
兄弟们各抒己见,都从这四十七个课题中看到了机会和熟悉的方向。
这时,王卫国合上了手册,环视几位兄弟,脸上带着他那标志性的、属于军人的坚毅神情:“同志们,这些课题都很好,也很实际。但是,”他话锋一转,“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些课题对于我们‘技术攻关小组’来说,挑战性似乎……不够了?”
他的话让其他五人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王卫国继续道:“我们有成功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经验,有面对‘最后一公里’难题并战而胜之的韧性,有厂校两方面的高度信任和支持。现在,基地刚刚成立,需要树立一个更高、更难的标杆!我们不能总在熟悉的领域里打转,我们要打硬仗、啃硬骨头!要把咱们在分拣码垛项目中验证过的自动化理念,推向更核心、更前沿的生产环节!”
“卫国说得对!”吕辰眼中精光一闪,立刻领会了王卫国的意图,一股豪情在他胸中激荡,“我们不能满足于修修补补,我们要干,就干一波大的!要树立一个让整个轧钢厂,甚至让工业部都为之侧目的标杆项目!”
这股豪情瞬间感染了所有人。
“干大的!必须干大的!”汪传志摩拳擦掌。
“没错,我们不能停留在库房。”陈志国也重重点头。
吴国华和任长空虽然没说话,但眼中燃烧的斗志已经说明了一切。
六双眼睛再次投向那本课题手册,但目光已然不同。
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个的、孤立的课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大型板材车间那庞大、嘈杂、代表着工业力量核心的连续生产线。
“你们看,”吕辰的手指在手册上划动,最终停留在那几个描述板材车间瓶颈问题的简短语句上,“轧制、矫直、定尺、分拣……这些环节现在大多依赖人工和经验,效率低下,质量波动大。如果我们能……”
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构想,开始在六人的脑海中同步孕育、清晰。
接下来的几天,213宿舍的灯光再次亮到深夜。
六兄弟几乎泡在了图书馆和系里的资料室,查阅一切能找到的关于板材轧制工艺、矫直机原理、飞剪定尺技术、生产线协同控制的国内外资料。
他们反复讨论,激烈争辩,草图画了一张又一张。
最终,一个庞大便携式的课题构想逐渐成型。
他们决定,不自选手册上现有的任何一个课题,而是要自行设计一个综合性的、极具挑战性的巨型课题。
《基于生产线协同的板材轧制-矫直-定尺-分拣全流程自动化系统研究与示范》
这个课题的名字长得吓人,其内涵更是野心勃勃。
它旨在对板材车间的核心生产流程进行一次彻底的自动化改造探索,将他们在分拣码垛系统中验证的理念,应用到温度更高、速度更快、精度要求更严苛的主生产线上。
吕辰执笔,将课题的核心内容拆解为五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的子系统:
第一子系统:轧制线自动供料与对中系统。
这是流程的起点,也是最危险、最考验耐高温设计的环节。需要研究如何将高达上千度的红热钢坯,从加热炉出口自动、精准、安全地送入第一架轧机。这涉及到耐高温材料的推钢机或步进梁的设计,以及能在强光、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的光学或机械对中检测系统。是机械传动、高温防护和精准定位控制的极限挑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