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吴国华和几位师兄都愣住了。
“对,加法。”吕辰用手比划着,“我们找一块足够厚实、绝缘性能绝佳的基板,比如陶瓷板!或者至少是耐高温、高强度的绝缘板材。然后,我们不靠腐蚀来得到电路,我们用不同规格的实心铜线,像掐丝珐琅那样,按照我们设计好的电路图,把铜线直接‘掐’出形状,用耐高温的粘合剂固定在陶瓷基板上!”
他的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沉闷。
“掐丝珐琅?”钱师姐大感兴趣,“吕辰学弟,你说的是景泰蓝那种手艺?”
“没错!”吕辰肯定,“景泰蓝工匠能用铜丝在铜胎上掐出精美的纹样,填充釉料再烧制。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这种思路?用更粗、承载电流能力更强的实心铜线,在陶瓷板上‘掐’出我们的电路走线!铜线截面积足够大,完全能满足强电的载流需求。然后,我们在掐好的铜线表面,烧覆一层坚固的、绝缘性能极好的陶瓷釉料或者玻璃釉质!这样,既保证了电路本身的导电能力和机械强度,又通过高温烧结的釉层,实现了线路之间的绝缘!”
李师兄也兴奋的接话道:“这样一来,每一块这样的‘掐丝电路板’,就是一个独立的、坚固的、耐高温、抗干扰的强电控制模块!我们可以把若干个继电器、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逻辑连接,都集成固化在一块板上。需要检修时,直接检查替换整个模块就行,彻底告别飞线!而且,陶瓷基板和釉层都非常耐高温和老化,寿命极长,完全适应轧钢厂车间的恶劣环境!”
这个构想,巧妙地将古老的民间手工艺与现代工业控制需求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减法”工艺的弱点,又充分发挥了“加法”和“集成化”的优势。
赵老师仔细琢磨着这个方案的可行性,缓缓点头:“掐丝……烧结……用粗铜线保证载流,用高温釉层保证绝缘……妙!吕辰同学,你这个想法,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这确实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虽然手工制作起来会比蚀刻费时费力,但针对我们当前这个项目,尤其是强电控制部分,它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绝对远超我们现有的继电器盘接线方式!这个‘土方法’,很有智慧!”
吴国华更是激动道:“辰子!高!实在是高!我怎么就没想到!掐丝珐琅……对啊,我们不需要追求微细线条,我们要的是稳定可靠!用加法,用粗线,完全规避了蚀刻法的弱点!这方案太好了!”
气氛再次被点燃,大家开始围绕着“掐丝电路板”的细节展开讨论:“陶瓷板好找,咱们精仪系实验室就有各种规格的绝缘陶瓷基板!”
“铜线咱们有的是,粗细都有,随便用!”
“釉料是个关键,得找那种绝缘性能好、膨胀系数和陶瓷、铜线匹配,又能经得住反复烧制不裂的。”
“烧结的温度曲线也得摸索,既要让釉料熔融附着牢固,又不能温度太高把铜线给熔了或者氧化得太厉害……”
“我们可以先做小块的实验板,测试绝缘强度、载流能力和热稳定性!”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伴随着数个解决方案的碰撞。
思维的壁垒被打破,学科的界限在这一刻变得模糊。
搞机械的开始关心釉料的配方,学电机的在讨论陶瓷的烧结工艺,研究精仪的则在思考如何确保铜丝掐贴的精度和一致性。
这种跨领域的协同思考,本身就充满了创新的活力。
当话题再次回到控制逻辑本身时,一位师兄若有所思地说:“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些复杂的继电器逻辑,都用这种‘掐丝电路板’实现了,那这板子本身,其实就是一张立体的、可触摸的‘梯形图’啊!所有的逻辑关系,都固化在这铜线和釉料之中了。”
“没错!”钱师姐兴奋地接口,“这相当于把抽象的时序逻辑,投射到了一个坚固、直观的物理平面上!对于理解和教学,也大有裨益!”
吴国华补充道:“而且,这种模块化的思路,可以让我们把整个庞大的控制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明确的‘掐丝电路板’。这对于未来的维护、升级,甚至是功能复制,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个愿景,让所有人都心潮澎湃。
卡车终于驶入了红星轧钢厂,在实践基地前停下。
刘星海教授和李怀德,竟然都等在了那里。
看到两辆卡车满载而归,以及学生们兴奋的脸庞,两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好家伙!你们这是把铁路局的家底都给搬来了?”李怀德看着成麻袋的元器件、成捆的铜板、还有那些苏式控制柜、进口轴承,忍不住惊叹,“这可都是有钱也难买的好东西啊!”
刘星海教授更关注技术本身,他随手拿起一个继电器看了看型号,又摸了摸那光滑的镀铜板:“不错,这些都是宝贵的实验材料,你们这趟,收获远超预期。”
这时,迫不及待的吴国华和几位电机系同学,立刻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地将卡车上关于电路板构想的讨论,尤其是吕辰提出的“掐丝珐琅”式强电电路板方案,向刘教授做了汇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