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功,这是一个时代,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信念奋斗的结果。
他看着那块挂着红花、正在被轧制的钢坯,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团队,看到了中国工业,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锤炼,必将成为支撑起国家脊梁的坚强骨架。
李怀德站在启动台上,望着沸腾的人群和生产线,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笑容。
这笑容里,有政治任务圆满达成的如释重负,更有一种看着自己亲手推动、倾注心血的事业开花结果的由衷欣慰。
他想起了当初吕辰带着自动化分拣码垛方案来找他时的情景,想起了在物资短缺、质疑声四起时顶住压力支持的决断,想起了在事故发生后稳定局面、化危为机的步步为营。
此刻,所有的艰辛与风险,都化为了眼前这实实在在的政绩和麾下这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红星轧钢厂的胜利,更是他李怀德个人道路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目光更加深邃。
在参观人群的边缘,一位来自某老牌钢铁基地、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周师傅,此刻已是老泪纵横。
他用力扶着身旁的栏杆,粗糙的手指微微颤抖。
他的一生,都是在震耳欲聋的噪音、灼热的高温和沉重的体力劳动中度过的。
他抡过大锤,抢修过故障,身上布满了钢铁留下的烫伤和划痕。
他从未想过,有生之年能看到钢铁以如此“优雅”和“聪明”的方式被生产出来。
那精准的飞剪,那流畅的输送,那取代了人工判断的自动分级……
这一切,对他而言如同魔法。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挥汗如雨的场景,与眼前这幅自动化图景缓缓重叠。
他喃喃自语:“好……好啊……这下好了,娃娃们以后,不用再受我们那份罪了……”
启动仪式的高潮过后,便是更为深入和具体的生产线动态演示与讲解环节。
嘉宾们在引导员的指挥下,有序地进入车间内部参观通道,沿着生产线流程,近距离感受这套系统的魅力。
入口及轧制区由赵老师亲自坐镇讲解。
他结合现场运行状态,重点阐述了自动对中系统的原理如何克服了来料偏差,以及轧制过程中如何通过自动化控制确保板形和厚度的均匀性。
他的讲解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工程实践的力量,引得不少同行频频点头。
沈青云成了矫直与飞剪区的焦点,他利用飞剪动作的间歇,向围拢过来的代表们解释协同控制的精妙之处。
“关键在于时序和信号的绝对可靠,”他指着飞剪和矫直机的联动,“我们通过优化算法和‘掐丝珐琅’电路板提供的稳定信号基础,将定尺精度控制在了毫米级,这对于提升成材率至关重要。”
他的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浅出,连一些原本对“土法上马”心存疑虑的代表,也露出了信服的表情。
在喷码、分级与入库区,吴国华向代表们展示了数据流与物流的完美统一。
他指着喷码机喷出的清晰编码和分级系统的自动判别,“每一块板材的身份信息都被实时记录,它的去向、等级,都由系统根据预设逻辑自动完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干预和错误。”
这背后是复杂的控制逻辑和信号处理,吴国华用最简洁的语言将其阐释清楚。
而整个参观路线的技术亮点核心,无疑是位于生产线中段的 “掐丝珐琅”控制柜核心展区。
李师兄和钱师姐并肩而立,他们身后是打开柜门的控制柜,内部结构一目了然。
一块块烧制精美、铜线勾勒出清晰电路的“掐丝珐琅”板卡整齐排列,指示灯有节奏地闪烁,如同跳动的脉搏。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这就是我们应对强电干扰、实现系统稳定运行的‘心脏’。”
李师兄的声音平静而自信,他结合柜内实物,再次简要回顾了“模块化设计、分层抗干扰、故障树预演”三大原则的具体应用。
钱师姐则适时拿起一块备用板卡,向代表们展示其独特的陶瓷基板和掐丝工艺,解释其如何实现强电驱动与弱电控制在同一板卡上的共存与隔离。
许多代表忍不住凑近细看,用手触摸那光滑坚硬的釉面,感受那微凸的铜线电路,脸上满是惊奇与赞叹。
这直观、扎实的技术成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
北大魏知远教授和高建国教授也赫然在列,魏教授扶了扶眼镜,看得格外仔细,不时提出一些深入的材料和电磁特性问题,李师兄和钱师姐均从容作答。
高教授则再次表达了他的佩服:“看得见,摸得着,好家伙!这才是真东西!”
整个动态演示过程中,生产线始终保持着稳定、流畅、高效的运行状态。
那块“首板”,在经过轧制、矫直、飞剪、喷码、分级后,最终被挂上大红花,送入特设的纪念品库位,它将作为历史的见证,被永久珍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