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加热炉的无休止改造之际,一股强劲的东风,带着时代的春潮,吹遍了红星轧钢厂的每一个角落。
一份由教育部和工业部联合签发的正式批文,由机要通讯员专程送达,直接放在了李怀德宽大的办公桌上。
一同送达的,还有一份厚达数十页的《关于深化“产学研一体化” 加强高水平工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指导纲要(白皮书)》。
李怀德几乎是屏住呼吸,逐字逐句地读完了批文。
当看到“批准红星轧钢厂与清华大学在现有联合实践基地基础上,试点开展‘定向委托培养’研究生工作,探索‘厂校双聘、学业与工程实践并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原则同意依托实践基地,筹建‘先进工业陶瓷与冶金材料实验室’与‘工业控制与智能系统实验室’”等关键语句时,他猛地从椅子上站起,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的脸庞上,绽放出难以抑制的兴奋光芒。
他用力一拍桌面,震得茶杯盖叮当作响。
“好!太好了!批了!全都批了!”
这一声呼喊,如同惊雷,瞬间传遍了厂部办公室。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传向实践基地。
批文不仅正式认可了“红星-清华”模式的合法性与先进性,更将其提升到了为国家战略培养高层次、实战型技术人才的高度。
文件中明确,研究生由清华负责招生与学位授予,基础课在清华完成,专业课和实践研究阶段则常驻红星轧钢厂实践基地,由厂校双方导师共同指导。
轧钢厂将为这些“准工程师”提供“见习工程师”岗位,解决其工资待遇、住宿,并协助解决北京户口。
这意味着,实践基地从此拥有了稳定、优质、可持续的“造血”功能,人才队伍“流水兵”的困境将得到根本性扭转!
然而,紧随批文和白皮书而来的,是一份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实物附件”。
几天后,一列闷罐车皮在专用线上缓缓停稳。
当沉重的车厢大门被拉开时,等候在月台上的刘星海、李怀德、吕辰、赵老师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
车厢里,不是他们预想中的几台精密仪器或几箱元件,而是堆得满满当当、覆盖着防雨油布的庞大木箱!
箱体上喷涂着清晰的编号、设备名称以及醒目的“精密仪器”、“小心轻放”的中英文标识。
“高频感应加热炉、金相显微镜、大型卧式金相试样镶嵌机、X射线衍射仪……”
汤渺教授扶了扶眼镜,凑近一个木箱上的标签,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这……这都是我们材料实验室梦寐以求的顶级设备!”
另一边,方教授也发现了属于他们的宝藏:“高精度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示波器!”
方教授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些设备,大多来自兄弟国家的援助渠道或紧急进口,其先进程度和齐全种类,远超联合课题组最初的申请清单,甚至有些是他们只在外文期刊上见过、从未奢望能亲手操作的“神器”!
“部里这是……把咱们当成亲儿子了啊!”李怀德喃喃自语,眼眶竟有些湿润。
这不仅仅是支持,更是国家在困难时期挤出的宝贵资源。
卸车、搬运、清点、入库……整个实践基地乃至轧钢厂后勤部门都被动员起来,小心翼翼,如同对待稀世珍宝。
当这些木箱最终被整齐地码放在临时腾出的、戒备森严的仓库里,几乎堆满了整个高大空间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富足感和责任感,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同志们,”刘星海教授站在仓库门口,语气凝重而激昂,“这些设备,是国家对我们信任的体现,也是交到我们手中的武器!我们必须用出成果,用好它们,培养出顶尖的人才,才不负这国之重托!”
几乎是同时,轧钢厂区靠近实践基地的一片空地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标志着“先进工业陶瓷与冶金材料实验室”和“工业控制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基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的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市工业局的周副局长、孙书记、李怀德、清华大学王副校长、刘星海亲自挥锹培土,预示着红星轧钢厂的技术研发即将拥有最坚实的物理根基。
就在这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中,一股潜流也随之涌动。
白皮书上长长的建设清单中,还有北京大学与第一钢铁厂联合成立的“轧制过程理论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北钢院与包钢联合组建的“国产化特种钢轧制自动化实验室”等共计十余家“产学研一体化”基地或中心,也相继获得了批复或正式挂牌成立!
这个消息,在联合课题组内部激起了层层波澜。
“北大果然出手了!理论中心……这是摆明了要在理论高度上压我们一头啊!”王卫国看着手里传阅的内部简报。
汪传志冷静分析:“北大在应用数学、控制理论方面底蕴深厚,一钢的规模和生产数据更是庞大。他们强强联合,直指我们系统背后的理论模型,来势汹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