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宗丹火大比的全方位碾压,如同一场席卷宗门的风暴,彻底涤荡了守旧派的最后一丝侥幸。孙长老道心受创,黯然闭关,其党羽树倒猢狲散,再也无人敢公开质疑科学丹法的正统性与优越性。丹堂上下,风气为之一新,所有资源和人力都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了科学丹法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之中。
然而,科学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就在大比的热度尚未完全消退之际,研习社的一次高级研讨会上,一个新的技术瓶颈被摆上了台面——收丹工艺。
传统的收丹方法,无非是凭借丹师的经验和神识感应,在丹药能量达到巅峰、即将凝固成型的瞬间,打出收丹诀,开启丹炉,以灵力包裹摄取丹丸。此法看似简单,实则极考究火候。收早了,丹丸药力未固,容易散逸或变形;收晚了,丹丸过度凝固,可能沾染炉气,甚至药力内锁,影响品质和吸收。高阶丹药的收丹,更是凶险,有时丹成之时会有异象或能量反冲,一个不慎,轻则丹药损毁,重则丹师受伤。
“尤其是‘五行淬体丹’这类能量狂暴、性质不一的复合型丹药,”刘大师傅指着丹控终端上模拟出的能量曲线,眉头紧锁,“其成丹瞬间,五行能量需达成微妙平衡,收丹时机转瞬即逝,且伴有强烈的能量乱流。以往全靠老夫那点微末道行和运气,十炉能成三五炉已是侥幸。”
其他参与过炼制高阶丹药的丹师也纷纷点头,深感收丹之难,犹如在刀尖上跳舞。
“既然问题在于能量控制的精准度和时机把握,”凌皓(通过远程传讯参与讨论)的声音从玉符中传出,“那么,为何不将收丹也纳入我们可控的流程之中?为何一定要在能量最不稳定的成丹瞬间去冒险收取?”
“凌大师的意思是……?”众人疑惑。
“延迟收丹,主动控温,引导凝固。”凌皓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概念,“我们不在能量巅峰时收丹,而是在成丹反应完成后,通过精确控制丹炉内部的降温速率和凝固环境,引导丹药在一个更平稳、更可控的条件下,完成最后的定型过程。”
“这……这能行吗?”有丹师表示怀疑,“丹药成型,乃天地法则自然显化,强行干预降温凝固,会不会破坏其内部结构,导致药力大减?”
“法则并非一成不变,我们是在理解法则的基础上,优化过程。”凌皓解释道,“这就好比铸剑,炽热的铁水需要经过淬火才能坚硬,但淬火的时机、水温、方式,决定了剑的最终品质。我们的收丹,就是要找到最适合丹药的‘淬火’工艺。”
他随即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路线——“梯度冷凝法”。
“1. 反应完成判定:通过监测药液能量波动频谱、物质浓度等关键指标,精确判定成丹反应何时真正结束,而非依赖模糊的感觉。
1. 梯度降温:反应结束后,不立即开炉,而是启动丹炉内置的冷却系统(如灵能循环制冷符文阵),按照预设的最优曲线,进行缓慢、均匀的梯度降温。降温速率根据不同丹药的特性量身定制,确保丹药内部结构有序重排,避免应力集中导致开裂或药力锁死。
2. 定型环境控制:在降温过程中,同时调控炉内压力、灵气氛围等环境参数,为丹药定型创造最佳条件。
3. 低温收取:当温度降至丹药凝固点以下,且内部能量完全稳定后,再开启丹炉,在低温环境下收取丹丸。此时丹丸结构稳定,能量内敛,无需担心散逸或反冲。”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但听起来依然像是天方夜谭。尤其是“内置冷却系统”、“梯度降温”这些概念,对传统丹师来说太过新奇。
“理论可行,但实践起来,这冷却系统……”钱长老提出了最关键的问题。丹炉向来是加热的,现在要让它能精准制冷,谈何容易?
“这正是需要攻关的重点。”凌皓道,“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双模式灵能转换炉壁。其内部铭刻两套符文阵列:一套负责加热,吸收灵能转化为热能;另一套负责制冷,逆转符文,将灵能转化为寒冰之气。通过丹控系统统一调度,实现加热与制冷的无缝切换和精确控制。”
这个设计理念,再次挑战了炼器堂的极限。但有了之前合作自动化流水线的成功经验,炼器堂的大师们虽然觉得匪夷所思,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在凌皓提供的原理图和丹堂大量资源支持下,经过数次失败,第一台实验性的“双模式梯度冷凝丹炉”终于被造了出来!
它看起来比普通丹炉厚重许多,炉壁上有两色符文交替闪烁,隐隐散发出热与寒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
首次试验,选择了相对简单的“蕴灵丹”。 传统收丹法,开炉瞬间药香四溢,丹丸飞出,带有余温。 而采用梯度冷凝法,当丹控终端显示降温程序结束,炉盖开启时,一股淡淡的寒气涌出,丹丸静静地躺在炉底,触手冰凉,表面更加光滑细腻,仿佛被精心打磨过一般。 丹析仪检测结果显示:采用冷凝法收取的蕴灵丹,有效成分分布更加均匀,杂质含量有微弱下降,保存期限预计更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科学修仙:我的实验室连通九重天请大家收藏:(m.20xs.org)科学修仙:我的实验室连通九重天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